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百科 2023-02-12 09:34:53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是2001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来自图书,作者是司360百科徒尚纪。

  • 书名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 作者 司徒尚纪
  • ISBN 9787306018175
  • 定价 25
  •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岭来自南历史人文地理》主要内容包括:岭南汉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岭南汉民系的形户、发展和变迁,岭南汉民系地区历史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等

目录

  序、曾昭岩反善强营作客吸璇 页a18-a20

  第一360百科章、岭南汉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页1-13

  一、相对封闭和开放的地理区位 页3论关较款帮做-4

  二、丰富多样改次的自然条件与资源 页4-5

  三、土著居民及其历史作用 页5-6

老土治慢  四、相对安定、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页6-8

  五、移民方式及其分布 页8-10

  六、岭南地理环境内部差异 页11-13

  第二章、岭南汉民系的形户、发展和变迁 页14-62

  第一节、汉民系的划分与地理分布 页14-17

支轮已损  第二节、汉民系形成的比较 页17-40

  一、广府、客家、福佬系族源 页18-22

  二、广府系定型于唐宋 页22-30

  消刘甚小组三、客家系形成于宋元 页30-36

  四、福佬系形成于唐宋 页36-40

  第三节、汉民系的发展和变迁 页4杂奏能相更0-62

  一、明清以来广府系鼎盛 页40-44

  二、明清客家系大迁移 页44-49

  三、宋元以来福佬系迁移琼雷及海外 页49-62

  第三章、岭南汉民系地区历史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 页63-150

  第一节、历史生态环境比较 页63-77

  一、广府系地区复杂亚创好万省述语功造革多样的生态环境与变迁 页64-68

  二、客家系地区山区生态环境与变迁 页68-72

  三、福佬系地区临海生态环境与变迁 页72-77

  第二异色增许节、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 页78-150

  一、宋元以前广府系地区传统农业土地利用 页78-84

  二、宋元广府系地区平原低地围垦高潮 页象由略84-87

  三、明清广府系地区商品农业兴盛 页88-98

  四、广府系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火握州某础赶十三油诗用 页98-103

  五、客家系地区以梯田为主的农业土地利用 页103-114

  六、客家系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页114-120

  七、宋元以来福佬系在潮仙地区精耕刑老乙需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页120-128

  八、福佬系在琼雷地区热作农业土地利用 页12离包政测够8-132

  九、海洋开发在福佬系地区的特殊地位 页133-150

  第四章、岭南汉民系地区城镇与交通网络历史发展与分布 页151-

  第一节、城镇绝千身波经杨补甚操香体系和城镇特色比较 页151-191

  一、历史早期政区中型城镇在广府系地区勃兴 页152-157

  二、宋元建制城镇的产生与分布 页157-166

  三、明清商业城市和圩镇在广府系地区隆盛 页166-178

  四、港澳崛起及其城市特色 页179-182

  五、传统农业社会下的客家系地区城镇 页182-186

  六、福佬系地区港市型城镇 页186-191

前声祖们  第二节、交通网络和分布格局比较 页192-219

  一、历史早期树枝状交通线在广府苦东某山究系、客家系地区开辟 页192-198

  二、秦汉以来海上交通在广府系、福佬系地区兴盛 页199-202

  三、元明以来以广州为中心的河边发展 页202-205

  四、近代新式交通在广府系、福佬系地区兴起 页205-219

  第五章、岭南汉民系地区聚落与建筑文化地理比较 页220-254

  第一节、聚落选址布局比较 页220-238

  一、广府系地区历史建筑蠡测 页220-223

  二、形式多样的广府系聚落选址 页223-232

  三、山区客家系聚落与风水选址 页232-235

  四、临海环境下的福佬系聚落 页235-238

  第二节、建筑文化地理比较 页238-254

  一、广府系风格多样的建筑文化 页238-243

  二、风格独特的客家屋式 页243-246

  三、精巧的潮汕民居 页246-249

  四、热带临海条件下的琼雷地区建筑文化 页249-254

  第六章、岭南汉民系方言地理比较 页255-276

  第一节、方言形成历史比较 页255-258

  一、粤方言形成于唐,定型于宋 页255-256

  二、客家方言形成于宋末元初 页256-257

  三、闽南方言形成于唐宋 页257-258

  第二节、方言文化内涵比较 页258-263

  一、粤方言多元文化层次 页258-260

  二、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粤方言 页260-261

  三、浓重中原文化内涵的客家方言 页261-262

  四、反映自然经济为主的客家方言 页262

  五、突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内涵的闽南方言 页262-263

  第三节、方言地名特色比较 页263-276

  一、古越语在粤方言地名中的特殊地位 页263-266

  二、蓝色文化地名在粤方言地名中占优势 页267-268

  三、商业文化地名在广府系地区玉为触目 页269

  四、特殊的客家方言地名反映山区地理环境 页269-270

  五、畲地名集群表示客家地区游耕和梯田文化 页271

  六、矿冶地名反映客家系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兴盛 页272

  七、厝聚落地名反映福佬系地区移民文化 页273-274

  八、海洋文化地名在闽南方言中的地位 页274-276

  第七章、岭南汉民系风俗文化地理比较 页277-324

  第一节、风俗历史渊源比较 页278-283

  一、广府系保留古越人大量古风遗俗 页278-280

  二、客家系继承中原风俗及其变异 页281-282

  三、福佬系风俗与闽风俗同源 页282-283

  第二节、风俗文化内涵比较 页283-324

  一、神灵崇拜 页283-300

  1.广府系多神崇拜并存、2.客家系突出祖宗神和功名神崇拜、3.福佬系重海神和其他自然神崇拜、4.狗崇拜在福佬系、客家系中的特殊地位 页283-300

  二、饮食风俗 页300-307

  1.广府系品类繁多的饮食风俗、2.客家系浓重厚味的饮食风俗、3.福佬系以海产品为主的饮食风俗、4.特殊的潮汕功夫茶 页300-307

  三、丧葬风俗 页307-313

  1.广府系流行多种葬法、2.客家系特别盛行二次葬、3.福佬系葬法地区差异大 页307-313

  四、社会风气 页313-324

  1.广府系重商、2.客家系重教、3.客家妇女的特殊地位、4.福佬系坚强的内聚力 页313-324

  第八章、岭南汉民系宗教地理比较 页325-368

  第一节、宗教在各民系的传播历史 页325-336

  一、广府系地区为外来宗教首途之区 页325-329

  二、宗教传入客家系地区相对较晚 页329-332

  三、宗教在福佬系地区传播历史悠久 页332-336

  第二节、宗教在各民系地区分布比较 页336-359

  一、广府系地区为各类宗教在岭南荟萃之区 页336-347

  二、港澳是中西宗教在我国最大的中心城市 页347-353

  三、西方宗教在客家系地区后来居上 页353-356

  四、福佬系地区发展为宗教在岭南分布最集中之地 页356-359

  第三节、宗教文化特色在各民系区域比较 页359-368

  一、佛乐在广府系和福佬系地区差异 页359-361

  二、潮州成为佛教在岭南的教育基地 页361-362

  三、诸神空间共存在潮汕比其他地区明显 页362-364

  四、佛教在客家系地区从神圣空间到世俗空间 页364-368

  第九章、岭南汉民系文化团接融和文化整合 页369-396

  第一节、广府文化圈与客家文化圈接触 页369-375

  一、锋面接触 页371-372

  二、外缘接触 页372-373

  三、内缘接触 页373-374

  四、外缘切线接触 页374-375

  第二节、广府文化圈与福佬文化圈接触 页376-377

  一、锋面接触 页376

  二、外缘接触 页376-377

  第三节、客家文化圈与福佬文化圈接触 页377-379

  一、锋面接触 页378-379

  二、环形接触 页379

  三、切线接触 页379

  第四节、民系区域文化整合 页379-396

  一、可视文化景观趋同 页380-384

  二、语言差异减少 页384-386

  三、风俗文化趋近 页386-388

  四、人才区域互补 页388-390

  五、文化整合创新 页390-392

  六、乡土观念趋于淡化 页392-396

  第十章、建立岭南汉民系人文地理新格局 页397-418

  第一节、民系历史人文地理格局评估 页397-406

  一、民系历史人文地理格局总体特征 页398-399

  二、正面历史效应 页399-402

  三、负面历史效应 页402-406

  第二节、建立民系人文地理新格局的意义 页406-412

  一、历史经验的启示 页407-409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民系区域优势互补 页409-410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页410-412

  第三节、建立民系人文地理新格局的对策与措施 页412-418

  一、保持民系文化特色,淡化民系界线 页412-413

  二、完善沟通各民系地区的交通信息网络 页413-414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克服语言和心理障碍 页414-415

  四、移风易俗,改造环境 页415

  五、提高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页415-416

  六、加强建设民系文化特色的中心城市 页416-418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