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白沙古祠

百科 2023-01-04 12:43:15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来自白沙纪念馆景色优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360百科,长期陈列有各种展览。其中展览中心的1、2号展厅以白沙先生史迹为基本陈列,3号展厅作为临时展厅,定期更换展览内容;古居含找跳改造高教球祠和故里民居则分别陈设了大量的石碑木刻和古旧家具、农具。

  • 中文名 白沙古祠
  • 别    称 陈白沙纪念馆
  • 相关名人 陈白沙 陈泽林
  • 所在地 中国 江门市
  • 建立时间 公元1584年

简况

  入门来自前院设白沙先生铜像广场,铜360百科像身后是祠前木石牌坊,祠内一进四座挂两廊排用活是(由门厅、贞节堂跑够胜农父养、崇正堂、碧玉楼组成等云标呼关差检物费)。牌坊上有"圣旨"匾一方,并赐有"贞节"横匾一块,故名"贞节坊"。该祠为纪念陈白沙生母林氏夫人而建,是广东省仅存两处同类型明代牌坊之一,对研究明代木石建筑极有价值。

  过贞节牌楼,便是陈白沙纪念馆的主体--白沙祠。陈白沙身前舍繁就简,以"自得"与"自然"为纲创立"江门学派",一度被誉为"真儒复出","圣道南宗",名满京师;死后从祀孔庙,岭南仅此一人。万历皇帝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便诏建白沙家祠,竣工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明清两代均进行过大规模重建。

  祠内中堂称"崇正堂",供有陈白沙木雕坐像与泥塑立像各一座。后座"碧玉楼"为白沙先生生前所建。楼内曾藏有圭璧王一块,术章阳好以此得名。崇正堂左边走廊一侧是用大理石重刻的《慈元庙碑》,碑文是陈白沙晚年结顺为慈元殿落成而撰并书,额为传似正楷,文行书,用自创茅龙笔写成,全文记载兴建慈元庙的经过。碑文后由陈白沙弟子增城人湛雨(字若水)题跋,记述竖此碑之因由。正文共599字,落款:"南海病夫陈献章识"。跋共115字,落款:"门人增城湛雨跋",碑文书写刻工精致。原碑位于新会古井镇官冲慈元庙(今崖门古战场)内,是一块很有历史文物与书法艺术价值的碑刻,曾有港商出资千万求购。

建筑风格

信架爱完束两己末至案略  白沙祠结构严谨,纵深四进,主体建筑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由前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砖木结构,成重张便赶布瓦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建筑物之间以左右对称的轩廊相连接,中间形成"天井",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整座祠堂看上去与广州的陈家祠颇有些相似,特别是大门上也有勾线重彩的巨幅门神,据说是上世纪90年代末额福害维修时,仿造陈家祠门神而添加的。

  天子诏建的白沙祠俯仰皆是浓厚的官派作风,比如春阳堂倚墙而立的3块高脚牌,分别是"文庙从祀"、"乡贤崇祀"、"忠孝附祀";还有御赐的"崇正堂"匾额及"道传孔孟三千载,学讲钱听奏油著绍程朱第一支"对联(为后人重刻),足以说明白沙学说受到明代理学界和朝野上下的重视。当年,陈白沙在此设馆教学,慕名而来者终年不绝,后来身兼三部尚书的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便是他的入室弟子。直到今天,陈白沙为弟子编写的《戒戏歌》、《戒懒文》,仍是江门学子勤于诵读的座右铭。

  一入前院,便可见一栋西北向东南、四面飞檐的木石牌楼,厚重、苍凉、雄阔花弱影角田测青未条同微,极具特色。牌楼分四柱三间三楼,明楼为布瓦庑殿顶、次楼为布瓦歇山顶,均是绿琉璃剪边,楼脊饰有夔龙戏珠图样,楼檐下为重翘如意斗拱,明楼正面悬挂一块刻有"贞节"字样的时被除线右极度除木匾。这便是白沙祠的镇祠之宝、省文物保护单位-汽星分吸-贞节牌楼,据说是广东现团基每此当够样矿较存完好的两座明代牌楼之一。

  据陈白沙纪念馆梁炳尧馆长介绍,这座建成于明成化年间的牌楼,是明宪宗为表彰白沙之母林氏夫人贞节事迹而下诏兴建的。原来陈白沙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逝世,成了遗腹子的陈白沙哥减倍全靠母亲抚育成人。他在给明宪宗皇帝的《乞终养疏》中,对于母亲夫死守节、尽心培育幼子的事迹有十分动人的描写。文中说:"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者也。"今人读来仍觉满纸戚戚。据说,在当地陈白沙淡泊名利、以孝为先的道德观念,与其学识齐名。

白沙古祠

  位于白沙祠最里面的碧玉楼,是陈白沙奉养母亲、静心读书的地方,布局大方朴素。楼分上下两层,下设神龛供奉五世祖先,楼上为居所,室内仿古凳椅、奇石盆景均为馆方搜集布置,并非原件,却也古色古香。有研究称,陈白沙在碧玉楼潜心道学之余,常作诗记睡,如"小睡正酣童子问,公今是梦是醒时","半醉半醒"的人生态度实为白沙理学的基点。碧玉楼前有一荷池,池中紫金莲迟迟含蕊,仿佛他当年亦睡亦醒之姿。

  独创"茅龙笔"至今仍制造

  白沙祠内东、西两侧庑廊上,保存着6块明代石碑,最早为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何维柏所撰《改创白沙家祠碑记》。它主要介绍了陈白沙"笃志圣学,德成道尊"的道德风范,以及创建白沙家祠的经过。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陈白沙用"茅龙笔"书写的《慈元庙碑》复制品,原碑被誉为"南中国第一碑",现藏于新会崖门。

生平贡献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广东新会,后迁江门只议氢弦李种协工混何白沙村,又被称为陈白沙。20岁应乡试中举人,之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落选,27岁师从江西学者吴与弼,55岁时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旋以奉母终养告归,返白沙乡居碧玉楼读书讲学,此后终身不仕。逝世后于明万历十三年诏命从祀于孔庙,与历代圣贤位列于孔庙之中,据考广东省历史人物之中,能从祀于孔庙的,只有白把议齐怀集整程委首沙先生一人而已,故有"岭南一人"之誉。

陈献章

  哲学:陈白沙认为程朱"格物致知"和"泛观博览"等一套求知和修行方法繁琐、僵化,来自奉行"宗自然"、"贵自得"和"静坐澄心,360百科从中悟道"的方法,反对人云亦评顶神粮讨故云,食古不化,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其学说在当时自成一家。自白沙学说出现,明代理学"始入精微",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在明代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启香两木消同干致清王后的作用。遗著被编为《陈献章集》。

  诗歌:白沙诗格清高,雅淡清洒,常好以诗论道,诗句之中,多涵哲理,故有"白沙诗语如禅语"之誊。诗句平易近人,不事雕饰而直抒胸臆。"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等诗作在明诗中别具特色。

  书画:白沙工书善画阶活,尤擅画梅。其书法植骨于欧阳询,又参以米苏之势,自成一体。早岁作书,皆用毛笔,最擅草书,晚年喜用茅草捆扎制成的"茅龙笔",下笔挺健雄奇,丰短并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第一个奠定了广东书法在全国的地位,代表作有延树钱振育父族肉沿《自书诗卷》、《种蓖麻诗卷》。

  陈白沙的书法数百年来独步书坛,继者不绝,甚至比他的儒学成就还要出名。在今东做年年初广州举办的"广东省历代书法展"上展出的陈白沙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种蓖麻诗卷》轰动一时。据专家介绍,由汉代到元代,广东传存下来的作斤局留短鲁品绝少,也没有出现过具有全国影响的书家。到了明清时期,第一位使广东书法获得全国认可的便是陈白沙。他独创"茅龙笔"异先全跳亚飞备娘,即以茅草捆扎制作父父维够都成笔使用,作字雄浑挺劲,"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岭表书风为之复振。"他提倡的"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书写原则,被后人尊为金科玉律。

  白沙祠东面的展览中养右燃套能冷搞心保存了陈白沙的大量墨宝拓片,还一始引总有他生前使用过的音验名为"沧海龙吟"的古琴,以及碧玉圭、砚田等。这里还展出了数管后人仿造的一尺来长的"茅龙笔"。听梁馆长介绍,"茅龙笔"现在新会孙叶序矛化两含夫棉等地还有生产,而且需求量还不少,在市面上的售价一支可达100多元。

  在陈白沙纪念馆不远处的白沙公园中还有一处书画长廊,廊壁嵌有40多块后人题写的白沙诗文石碑。与长廊相邻的,有当地按照陈白沙会晤嘉宾之旧址重修的"嘉会楼",是品茶纳凉的绝好去处。

故里筹建博物馆

  陈白沙纪念馆中还有几处别具特色的建筑。位于白沙祠东北面的白沙父母墓,外形酷似一座高约3米、直径6米的蒙古包,通体材质为花岗岩。据考证,这种明代墓型较为罕见,大概是受元代墓葬形式的影响。墓旁的"小庐山花园"实为一微型园林,曲径、回廊静而弥深,前后草木簇沓,绿暗处似冻翡翠,暑气全无,沁凉之中可辨花香。

  而纪念馆中特辟的"白沙故里",则保留了6间白沙村的古旧民宅,并将筹建一座五邑华侨博物馆。这6间清末青砖土瓦民房,掩隐于禾雀花缠绕如缨络的枝蔓当中,墙头檐下浅浅镂上一溜卷草纹,仿如轻扫眉黛。门前设有传统的趟栊,大体格局为中间客厅外加两边耳房,室内一线天光下射,明亮如碧水。在一件名为"旺相堂"的大屋里,甚至还放置了一张月洞式新婚大床,贴着"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的对联。还有一间竟然是蔡李佛洪圣武馆,满屋都是新旧不一的狮头,一地蒙尘许久的锦绣。四面墙上悬挂着蔡李佛历代掌门的画像,以及洋弟子叩头拜师的照片。

  白沙村又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位于白沙纪念馆西边仁寿坊的一座蚝壳屋。整座蚝屋坐西北向东南,为四合院式建筑,三面墙均用蚝壳混合蚝壳灰以及黄粘土砌成。墙体厚约五六十厘米,外墙裸露的蚝壳整齐划一,蔚为奇观,内墙则以混合灰浆批荡平滑,地基及门廓则用红砂岩筑成。据该屋主人介绍,该蚝壳屋是其六代前之先祖于乾隆年间买下的。由此推算,此屋应该有近300年的历史。它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据说还有隔热保温的特效。

  据当地人介绍,利用蚝壳建造蚝壳井、蚝壳墙、蚝壳庙、蚝壳屋,是五邑侨乡建筑的一大特色。这座难得的高龄蚝壳屋,已经引起粤港文化界、传媒界的高度关注。

后人访谈

  陈白沙第28代传人陈泽林(曾任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1997年退休。其弟陈泽荣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高尚人格激励后代

  小时候,家里的长辈经常给我们讲关于陈白沙先生的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家境贫穷,很小的时候就要下田干农活,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普通,但它对我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因为家境关系,我小学没毕业就出来谋生。但是工作以后,我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文化知识,祖先的事迹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鞭策。 至今,白沙村的村民们还会用陈白沙先生的故事勉励小孩子好好念书。

  陈氏后人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祭祖活动。我们最近还准备成立乡亲联谊会和陈白沙理学思想研究会。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