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白尾地鸦

百科 2023-02-19 07:37:11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白尾地鸦(拉丁学名:Podoces biddulphi),俗称“沙喜鹊”、识岩感过息免“沙漠鸟”,是杂食性鸟来自类,也是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全世界只有4种地鸦,分布区域仅限于中亚地区从伊朗至蒙古一带们龙况岩意。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新疆是地鸦属的发源地,全世界4种地鸦中有2种分布于中国,而这2种地鸦的模式标本产地都分别团鲁但右全采集于新疆的莎车县和巴楚县。

  • 中文名 白尾地鸦
  • 分布区域 新疆
  • 属 地鸦属
  • 命名人及年代 Hume, 1874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素也帝季土里具液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为体形较小的鸦科鸟类,体长在28厘米左右。雄雌同形来自同色,头顶至后颈的羽毛黑色,略带蓝色的金属光泽;颌部羽色亦为黑色;脸部、耳羽、颈侧均为黄沙色;背部、肩羽、腰部为深至褐色的沙黄色;翅上覆羽与肩羽同色;初级飞羽白色,端部黑色;次级飞羽紫黑色,端部白色;尾上覆羽乳白色;尾羽白色,但两枚中央尾羽具黑色羽干;下体自喉部至尾下覆羽均为被明污白色;喙黑色且长而下弯;足黑色;虹膜褐色。

 印规完评南 体小(29厘米)褐色地鸦。嘴向下弯,具紫黑色短宽冠羽,颊及喉偏黑,眼间抓先、眼圈、头侧及颈部皮黄,翼希粉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辉光,飞羽大多白色,羽轴及360百科羽尖近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叫声:重复的三音节chui-chui-chui声,效钱哪波本究衡决营最后一音上扬,另有快速而下抑的一连串低哨音。

栖息环境

  栖居荒漠灌丛及多灌木的荒野。由于飞行能力弱,加上白尾地鸦属于留鸟,无大规模迁移的习惯,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白尾地鸦唯一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白尾地鸦活动于植被稀疏的荒漠环境,他们常常在荒芜的大漠中飞速奔跑,但很少飞行,即便偶尔飞行,距离也会非常短,本物种有时会在枯树的枝头鸣唱,亦会穿梭于荒漠仅有的灌丛之间。

白尾地鸦

  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栖来自于灌丛。白尾地鸦属小型鸦类项移动,其体羽毛呈沙褐色,嘴锋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证图失般则起时照够降毛覆盖,极其适应荒漠干旱及多尘暴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遇见人时,能发出“嘀、嘀、嘀”的鸣叫。它只出现在松软的沙质地面上,腿长而强健有力,善于在沙地上奔跑。

  食物:白尾地鸦的主要食物是荒大身见新乱超续表漠中可以找到的昆虫,其中又盟笔介次年才妈天却以鞘翅目的各种步甲为主,此海太皮候织容外还有直翅目、双翅目昆虫以及小型蜥蜴和少量植物的种子及果实

分布范围

  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鸟种,仅分布于西部的荒漠省份,可见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周围。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生长繁殖

  白尾地鸦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3月下旬,营巢于枯树的枝干间,巢以干草枯叶兽毛等材料搭建每巢产卵1枚偶见2枚。

种群现况

  白尾地鸦是中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中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山指将白尾地鸦第一次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

白尾地鸦

  自人类发现白尾地鸦的100多年以来,这种生存在塔克拉玛干的最大的鸟种数量不断减少。据Bi互轻钱肥慢形哥太ddulph、Hume等研究者在巴楚地区的考察报告中显示,白尾地鸦当时还是一种“经常可以见到”的鸟类。然而,2004年的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目前,塔克拉玛干现存的白尾地鸦总数已不足7000只。作为濒临灭绝的鸟种,白尾地鸦已被编入了“亚洲鸟类红皮书”之中。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对白尾地鸦的保护工作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360百科

保护级别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白尾地鸦

  已被IUCN等国际组织纳入“全球濒子告入益危鸟类”名单 和“世界狭布鸟种”之列,同时亦被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

  列入国家2级保护动物。

看过专生危因素

  【白尾地鸦数量骤减】:自1986年起,以马鸣先临军轻棉场川过由妈生为代表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便开始了对白仍双社子尾地鸦的野外实地考察,经过近20年的积累,目前,考察人员已经渐物花协完矿额难孙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白尾地鸦的数溶劳跟要掉量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统计和估算,其结果令人震惊:目前,白尾地鸦的总美均虽雨量不超过7000只,守儿哪广许处于濒危状态。塔克拉玛干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适合白尾地鸦生存的地方必须有少量的植被,因此,它的可栖息地范围并不大。同时,白尾地鸦多为单独活动,从不集群生存,而塔克拉玛干的生存条件也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物种现帮棉妈慢高保。综合这些条件,倒推常穿静限现项马鸣等研究人员的估算,是合理而且可信的。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在上个世纪的数量非常可观,在Biddulph等西方探险家的考察报告中,白尾地鸦被描述为“常常可以看到”的鸟类。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来中国考察白尾地鸦时,便发现其数量已经开始减少,“常常见不到”。1997年2月至3月,马鸣参加了“中日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活动,在一个月的考察期间,在从塔中到罗布泊自西向东约400公里的区域内,考察人员只发现了21只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数量骤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影响了白尾地鸦的生存,特别是大规模的垦殖活动,直接威胁了塔里木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了白尾地鸦的生存。塔里木盆地的大规模垦殖由来已久,由此而造成的古城灭亡的事例史不绝书。仅目前记载,便有楼兰古国、精绝古国(尼雅城)等一系列古代文明灭亡于由过度垦殖而造成的沙漠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垦殖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如和田河、塔里木河、牙通古斯河等河流流域,出现了无视国法大兴水利建设的现象。这些非法上马的水利项目盲目拦河截水、挖井抽水,破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含量,从而影响了胡杨、红柳等沙地植物的生长。红柳林的萎缩,压缩了白尾地鸦的栖息地,造成了白尾地鸦数量的减少。农业之外,牧业扩张对白尾地鸦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白尾地鸦的巢多由嫩枝构成,是家畜特别是骆驼的首选食物。同时,塔里木的牧民常常以砍树枝的方式牧羊,而砍伐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白尾地鸦筑巢用的红柳林。马鸣等人组成的考察队,曾经在2000年10月20日,在塔克拉玛干绿洲看到有些牧民在沙漠中挖取药材,而在南疆地区,还有牧民以红柳、胡杨为燃料取暖。这些行为,都影响到了白尾地鸦的生存。

白尾地鸦

  其次,对鸦类的捕杀,是造成白尾地鸦减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由于塔里木盆地石油的发现,一些石油工程队大规模进驻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沙漠中荒无人烟,又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工人们常常以捕鸟取乐。特别是在闲暇季节,一些外来民工由于收入微薄,为补充营养,也常常捕杀鸟类作为食物。白尾地鸦是杂食性鸟类,喜欢在人类定居点附近的垃圾堆活动,因此常常遭到捕杀。根据Hume的记载,1874年,白尾地鸦的另外一号标本,就是外国探险者在新疆考察时,在鸟市上购得的。新疆的不少地区还存在着对于鸦类的迷信,认为白尾地鸦能够找到沙漠中的宝藏,因此,常常有探险者跟随白尾地鸦进入沙漠“寻宝”。这种对白尾地鸦的跟随,干扰了白尾地鸦的生活与繁殖。同时,一些人捕杀地鸦,认为其有药用价值。马鸣等人曾经在喀什、库车、和田等地做过调查访问,当地人对地鸦的药用价值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地鸦的骨肉、血液、脑等可以治疗胃病、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常常捕杀白尾地鸦,将其骨肉晾干后入药以治疗麻痹、抽风。

  此外,天敌的威胁是白尾地鸦数量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沙漠腹地出现了一些石油营地,相应地吸引了一些猛禽和猛兽,如鹞鹰、隼、狐狸、野狗等等。据石油工人反映,一旦有猛禽出现的地方,白尾地鸦的数量就会锐减。白尾地鸦飞行能力较差,奔跑速度又不如鹰、隼等猛禽,沙漠平坦的地貌又使得白尾地鸦易于被发现,因此无法逃脱天敌的捕杀。而狐狸、野狗则是白尾地鸦巢、卵、幼雏的头号天敌。马鸣的工作小组曾在沙漠狐狸的粪便中发现过大量白尾地鸦的羽毛,就是证据之一。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