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扫描探针显微术应用进展

百科 2023-01-28 02:59:40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扫来自描探针显微术应用进展》是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传凤。

  • 书名 扫描探针显微术应用进展
  • 作者 朱传凤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 定价 45 元

内容简介

  本书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结果于一体,融入了作者十余年的科研积累和经验,详细介绍了适合扫描探针显微术的许多专利性质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等内容。从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原理、操作使用及相关功能应用,到主要配件扫描器的校正;从样品制备、参数的选择、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到相关材料的新结构、新性能的认知、最终结果的确定以及实验技巧等,均做了详细介绍。

  本书适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同时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图书目录

  第1章SPM系统的基本原理1

  11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1

  12原子力来自显微镜的基本原理2

  121接触式模式3

  122力曲线方法4

360百科  123摩擦力显微镜4

  124轻敲式谁组杆名职言造序模式5

  125相位成像模式技术5

  126火项和汉下假然老鲁和磁力显微镜5

  127非接触式模式6

  13相关配件的制备和息服载间电调刻何副选择7

  131STM探针7

  132AFM探针7

  133扫描指少极雷复学器的选择7

  参考文献8

  第2章掺杂态聚苯胺薄膜的微观结构及相关信息研究9

  21三种对应阴离子掺杂态聚苯胺薄膜的微观结构研究9

  211材料和实铁胞稳担致乐星讲困验9

  212聚苯胺高分子链的理论模型部农司操呢然明密10

  213氯离子掺杂态聚苯胺薄膜表面的STM结果10

  214高氯酸根离子掺杂态聚苯胺自支撑膜表面的STM结果11

  女文远愿215对甲苯磺酸根离子掺杂说裂极认青态聚苯胺薄膜表面的ST具策离具写益述财免M结果12

  22结论12

  221数据讨论次写情具庆旧三应12

  222有意义的科学验证13

  参考文献13

 溶她画 第3章新型功能梯形高分子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组分的关系

  研究旧部华工牛斤取维14

  31四种梯形高分子薄膜表面的微观结构研究14

  311材料制备和实验14

  312梯形高分子薄膜的设计的结构模型14

  313梯形高分子薄膜表面的AFM结果14

  314梯形高分子的构象模型15

  315结论1就答则固面虽整皮距话设6

  32有机纳米管系但民歌跟倒易供只杆列薄膜的初步研究17

  3与统就影两标21设计的梯形高分子有机纳米管的结构模型17

  322两种有机纳苦论终谈散望升米管薄膜表面的AFM结果18

  323相应于有机纳米管的超分子薄膜表面的AFM结果19

  324有机纳米管及其超分子的构象模型20

  325系列梯形高分子薄膜的力曲线的统计结果20

  326结论21

  参考文献21

  第4章力曲线方法的应用23

  41特殊功能高分子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23

  4积儿提掌况质映始凯11材料和实验23

  412设计的特殊高分子的结构式23

  413特殊高分子薄膜的AFM结果25

  414玻璃基底表面特殊高分子薄膜的力曲线的统计结果27

  415结论29

  42应用AFM/力曲线法研究液晶器件新的取向材料29

  421材料和实验30

  4225种有机薄膜的表面结构特征31

  4235种有机薄膜的力曲线的统计结果31

  424结论33

  43力曲线的采集与统计33

  431单条力曲线的形貌特征及采集33

  432力曲线的统计35

  参考文献35

  第5章摩擦力显微镜在金属氧化物薄膜表面的纳米摩擦行为

  研究37

  51金属氧化物薄膜表面的纳米摩擦行为研究37

  511实验设计37

  512材料和实验38

  513原理38

  514摩擦力数据的采集39

  515数据处理和分析39

  516对测量结果的分析40

  52结果与讨论40

  参考文献42

  第6章单链聚苯乙烯分子的形态研究43

  61单链聚苯乙烯分子的形态研究实验43

  611材料和实验43

  612聚苯乙烯分子敏感的溶剂效应43

  613溶液中的单链聚苯乙烯分子的动态过程45

  614液氮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单链聚苯乙烯分子的结构特征46

  62结论47

  参考文献48

  第7章轻敲式/相位成像模式的应用49

  71不同水质中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态特征50

  711样品的制备与实验50

  712不同水质中大庆石油大学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态

  特征50

  713不同水质中东南大学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态特征51

  714不同水质中北京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态特征51

  715结论52

  72功能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的形态和行为研究53

  721材料和实验53

  722设计的主、客体分子模型54

  723本征态聚丙烯酰胺薄膜微区的形貌54

  724极稀水溶液体系中乙酸铬分子的形态及特性54

  725聚丙烯酰胺乙酸铬复合体系的相关信息56

  72680℃条件下聚丙烯酰胺乙酸铬复合体系的形态与性能变化57

  727过量乙酸铬存在条件下聚丙烯酰胺乙酸铬复合体系的结构

  特征61

  728结论62

  参考文献63

  第8章功能新材料的磁性探讨64

  81单个Gd@C82-OHx纳米粒子的形态和性能研究64

  811材料和实验64

  812不同pH值的稀溶液体系中单个Gd@C82-OHx粒子的形态

  特征65

  813初步探讨Gd@C82-OHx纳米粒子的磁信息67

  814结论69

  82无机纳米材料的磁性探讨69

  821材料和实验69

  822NiCu多层纳米线的形貌特征和磁性信息70

  823Al2O3Ni 纳米阵列的相关信息71

  824云母基底的相关信息72

  825结论72

  参考文献74

  第9章应用AFM的轻敲式/相位成像模式筛选功能有机高分子

  薄膜75

  91探讨光学高分子薄膜的纳米结构与性能的关系75

  911样品的制备和实验76

  912设计的主体高分子和客体分子的结构模型76

  913不同基底上非线性光学高分子薄膜的表面形貌图和相位成像

  信息76

  914不同基底上非线性光学高分子薄膜的微区结构和相位成像

  信息79

  915ITO基底上非线性高分子薄膜的力曲线的统计分布分析84

  916结论86

  92新型PVC自支撑薄膜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87

  921材料和实验87

  922设计的PVC薄膜的主体分子等四种分子的结构模型88

  923本征态PVC薄膜表面的微区结构信息88

  924修饰的PVC薄膜表面的微区结构信息89

  925掺杂剂对PVC薄膜表面微区结构的影响94

  926结论95

  93不同等离子体处理的可降解医用高分子(PLGA)薄膜的微观

  结构研究95

  931实验和材料制备95

  932本征态PLGA薄膜表面的相关信息96

  933O2等离子体条件下PLGA薄膜表面的结构变化98

  934SO2等离子体处理的PLGA薄膜表面形貌98

  935NH3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LGA薄膜表面的影响99

  936结论101

  94功能蛋白质分子修饰的医用高分子薄膜表面的微区结构特征101

  941实验和材料102

  942BSA(FBS)修饰的PLGA薄膜表面102

  943BSA(FBS)修饰的NH3 等离子体处理1min的PLGA薄膜103

  944NH3等离子体修饰时间的延长对PLGA薄膜结构的影响105

  945结论107

  参考文献107

  第10章生物学信息探讨109

  101单个成骨细胞的形态及其微区结构信息的研究109

  1011实验和材料制备110

  1012生长在本征态PLGA薄膜表面的双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110

  1013经NH3等离子体处理的PLGA薄膜表面成骨细胞的形态

  特征111

  1014BSA分子修饰的PLGA薄膜表面单个成骨细胞的形貌特征113

  1015低渗状态单个成骨细胞的微区结构信息114

  1016低渗状态成骨细胞胞体内的动态变化115

  1017结论116

  102PLGA薄膜及其薄膜表面生长的成骨细胞(触角)表面黏附力

  的统计分析--考察三类薄膜表面的生物活性117

  1021力曲线的采集117

  1022本征态PLGA薄膜的力曲线的统计分布118

  1023NH3等离子体修饰的PLGA薄膜的力曲线的统计分布118

  1024不同PLGA薄膜表面的成骨细胞(触角)表面力曲线的统计

  分布119

  1025结论121

  103纳米生物学信息的初步研究122

  1031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实验122

  1032正常海马神经元细胞及其微区的相关信息123

  1033低渗状态(10min) 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形貌特征123

  1034单个淋巴细胞的相关信息124

  1035单分子药物在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结合探讨125

  1036结论127

  参考文献127

  第11章冬小麦叶片中原生质体的有价值信息研究128

  111冬小麦叶片细胞的纳米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研究128

  1111材料和实验128

  1112冬小麦叶片的正常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微区信息128

  1113由冬小麦细胞表面微区结构变化解读内吞噬现象129

  1114冬小麦细胞内的亚结构信息132

  1115冬小麦细胞中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形态特征及动态过程135

  1116结论135

  112准自然环境冬小麦原生质体表面蛋白质组分的识别研究137

  1121材料和实验137

  1122冬小麦原生质体质膜表面微区的形貌特征及较大尺寸蛋白质

  颗粒的形态特征及其性能137

  1123冬小麦原生质体中细胞表面较大尺寸蛋白质颗粒与蛋白酶

  K结合后的形态特征及其性能139

  1124冬小麦原生质体质膜表面颗粒与蛋白酶K结合后单个

  纳米粒子的形态特征139

  1125蛋白酶K的单分散状态和单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能142

  1126结论143

  参考文献143

  第12章在纳米尺度上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

  的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144

  121材料和实验144

  122药物1的分子模型及最小基元的结构特征145

  123核心抗原二聚体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态特征145

  124核心抗原分子多聚体及其壳形结构146

  125核心抗原分子与纳米药物1结合后的相关信息148

  126核心抗体分子的形态特征及相位成像信息149

  127核心抗体分子与核心抗原分子结合的相关信息150

  128拉米夫定纳米粒子与核心抗原分子聚集体结合的相关信息151

  129结论152

  参考文献152

  第13章功能有机分子的识别研究153

  131具有苯环的高分子的分子识别探讨153

  1311单链聚苯乙烯分子的形态特征153

  1312掺杂态聚苯胺薄膜中的分子识别探讨154

  132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薄膜中的分子识别探讨155

  1321四种梯形高分子薄膜表面的实验结果155

  1322四种梯形高分子的分子力学计算结果155

  133结论156

  参考文献156

  第14章纳米器件的集成及其形成机理的初探157

  141不同条件处理的硅片制备的含氮氧化物超薄膜的表面、界面

  信息研究157

  1411HF/H2O溶液体系处理的硅片的表面信息158

  1412HF/IPA(异丙醇)/H2O溶液体系处理的硅片表面信息158

  1413SiSiO2体系的表面、界面信息(HF/H2O)158

  1414SiSiO2体系的表面、界面信息(HF/ IPA/H2O)159

  1415结论160

  142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芯片的形成机理(生物分子的

  识别)160

  1421材料和实验161

  1422硅蛋白质芯片的组装过程161

  1423硅蛋白质芯片的性能检测165

  1424结论168

  参考文献168

  第15章纳米线的样品制备、表征及其形态研究170

  151两种铜酞菁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170

  1511铜酞菁(CuPc)纳米线的制备170

  1512铜酞菁(CuPc)纳米线的表征170

  152空心纳米线--纳米碳管的样品制备与表征171

  1521空心纳米线--碳纳米管的样品制备172

  1522不同基底表面的碳纳米管的结构特征172

  1523掺杂态聚苯胺稀溶液体系分散的单根碳管的形态特征174

  1524结论176

  153聚硅氧烷有机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176

  1531聚硅氧烷有机纳米线的由来176

  1532聚硅氧烷有机纳米线的样品制备176

  1533结果与讨论177

  1534结论178

  154单个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纳米线的特征构象的初步分析179

  1541材料和实验180

  1542设计的单个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纳米线的结构模型180

  1543十二烷基(3%)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纳米线的微观结构

  特征181

  1544十二烷基(5%)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薄膜的微观结构

  特征182

  1545结论183

  参考文献183

  第16章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和单个纳米粒子的形态研究184

  161金属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的应用探讨184

  1611蒙脱土和高岭土的分散184

  1612蒙脱土晶粒的结构特征185

  1613高岭土微粒的形态特征186

  1614金属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单分散技术186

  1615单个金属纳米粒子的形态特征188

  1616两种生物高分子的分散技术188

  1617单个特异性功能蛋白质分子的形态特征188

  1618单个具有多糖官能团的胆固醇分子的形态特征189

  1619结论189

  162纳米涂层技术探讨190

  1621材料和实验190

  1622三种纳米粉体中单个粒子的结构信息191

  1623三种金属纳米涂层的相关信息192

  1624结论193

  163纳米颗粒的测量方法193

  1631数据的采集195

  1632纳米颗粒的测量195

  1633纳米颗粒的数据的统计和计算195

  164单个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196

  1641材料和实验196

  1642ZnO系列粉体的形态特征196

  1643四种金属纳米粉体的最近的研究结果198

  1644结论200

  165Al2O3纳米粉体在功能聚酰亚胺高分子薄膜中的应用201

  1651聚酰亚胺薄膜的聚合及相关实验201

  1652本征态聚酰亚胺薄膜的AFM/相位成像结果201

  1653施加1000V电压时考察本征态薄膜的抗老化能力202

  1654Al2O3 纳米粒子掺杂的聚酰亚胺超薄膜的结构特征203

  1655施加1000V电压后考察Al2O3 纳米粒子掺杂的聚酰亚胺超

  薄膜的抗老化能力204

  1656结论205

  166来自国外的金属纳米粉体的单个粒子的形态特征206

  1661不同浓度的Co纳米粒子的研究206

  1662气敏SnO2薄膜的微区结构研究207

  1663SnO2薄膜的制备和实验207

  1664结果和讨论207

  参考文献208

  第17章NanoⅢa SPM DI3000的应用--含铁酞菁功能材料

  的微区结构和弱磁性能的初步研究210

  171材料制备和实验210

  172铁酞菁(FePc)功能材料的微区结构和相位成像信息211

  173铁酞菁( FePc)材料的磁信息存在的可能性215

  174铜酞菁(CuPc)功能材料的相关信息218

  175标准磁力薄膜样品的微区磁力信息219

  176结论220

  参考文献221

  第18章扫描器的校正222

  参考文献225

  附录1SPM DI3000的使用226

  附录2OriginGausses 分析(使用Origin软件画图)228

  后记229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