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A-Z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毛利 A-Z》是2015年8月14日译林出版社来自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燮君。
- 书名 毛利 A-Z
- 作者 陈燮君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年8月14日
- ISBN 978754472089
内容简介
南太平洋的深处,碧空万里,海天一色。极目远眺,只有湛蓝的海面掩映着洁白的云朵。
相传在一跟过江又备现孙达印题千多年前,毛利人的祖先库佩(Kupe)带着妻子、同伴从故乡夏威基(Hawaiki)出发,驾驶着七艘来自独木舟穿越茫茫大海。不知过了多久,海天相接的边缘突然出现了一块白云缭绕的陆地360百科,"一片云!白云!长白云!"库佩的妻子脱口而出。于是,"长白云之乡"(Aotearoa)就成了这里的名字。库佩开去起斗了仅假危钱治片拓的这片处女地,就是今天的新西兰。库佩与可限三广有缺回在怀同伴在这片白云缭宁肉检酸绕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的子孙逐步发展成货湖省资井较居才今天的毛利民族。而库佩的故事也在毛利人口中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那么,毛利人究竟来自何方?
慢所身但袁象 根据毛利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一个叫夏威基的地方。夏威基是应欢屑每个人的生死之地,人们从这里诞生,死后的灵魂又回归这里。在毛利语各左架千品提料中,夏威基指代他们的故乡,也是神灵和英雄的居所。就像独木舟载着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一样,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毛利战士也由独木舟运送回家,独木舟上精美的雕刻将指引英雄的灵魂跨过太平洋,到达他操建北们祖先最初的故乡。
毛利人的历史没有文字记革突握载。这些传说在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看来,缺乏科学依据,不足为信。有些研究者认为,毛利家人的祖先是从东南亚逐渐迁移而来的渔民和农民,他们可能来自波利尼西亚的马克萨斯(Marquesas)群岛。早期的波利尼西亚人驾着独木舟,远涉太平洋,一部分朝西南航行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岛,另一部分则一路向东南航师核行,发愚拘邀现了新西兰。以珀西·史密斯(S. Pe只板年rcy Smith, 1840-1922)为代表只门穿最才松屋酒限只钟的一派学者曾试图考证夏威基的确切位置,认为传说中夏威基可能是萨摩亚群岛的萨瓦伊岛(Savaii)、夏威夷,甚至是印尼的爪哇岛,然而由于"夏威基"来源于口传文学,这一结论的可靠性遭到了质疑。
另一种假说是毛利人来自中国。或是由突然消失的河姆离渡人南下而来,或是与今天的高山族同源,从台湾海峡进入菲律宾、印尼,而后转至美拉尼西亚,再由斐济到达萨摩亚和马克萨斯,最终抵达新西兰。最新的研究从分析各民族Y染色体的角度出发,证实了遍及两大洋的南岛民族,包括新西兰的毛利民族,与中国的百越族十分接近。
在新西兰定居下来的毛利先民很快发现,长白云之乡的自然环境与他们熟悉的热带海岛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片古老的陆地脱胎于远古的地球板块运动,曾经在数百万年间,被大陆缓慢地推向太平洋深处,酸四告问观应石问而随着多妹海平面的上升银电生,这里成为了远离陆地的独立的岛屿。新西兰列岛由南北两个大岛和周围一系列小岛组成,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反百安没爱强食鸡效但你己榆洪。这些岛屿孤悬在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岛上群山连绵,山间流淌着冰川和湖泊,亦有许多火山和温泉。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北岛相对温暖宜人,南岛则较为寒冷,大部分土地上覆盖已品告黄令明练诗系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长期与世隔绝的淋洒连自然环境,使新西兰成为珍禽异兽的天堂。在内陆,鸟类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不仅有小巧玲珑的几维鸟,也有体型硕大的恐鸟。由于岛上外来食肉动物稀少,许多鸟类在此生息繁衍。在海岸上,海豹、海狮肆无忌惮地嬉耍,巨型鲸鱼偶尔被冲上沙滩;在海中,还有取之不尽的各种鱼类、虾蟹和贝类。这些生物都好奇地注视着这从未见识过的生物--人类。
毛肯民照颈利移民被迫改变了固有的生存方式,以适应这片陌生的土地。毛利人因地制宜,捕鱼狩猎,采集各种自然资源满足生活所需。他们制作简单实用的捕鸟器,在森林中捕捉鸟类等野生动物;他们结绳为网,磨制鱼钩,在河川和大海中垂钓各种鱼类;他们把猎获的食物埋在地下,用继承自波利尼西亚祖先的地灶烧烤烹饪食物;心灵手巧的毛利人还会收集剑麻的纤维和鸟儿的羽毛,编织成形形色色的手编包,缝纫出抵御严寒的斗篷。库佩的子孙继承了祖先卓越的航海技艺,他们驾驶着独木舟劈波斩浪,穿行于新西兰的河湾港汊之间。开拓者们的足迹遍布南北二岛,他们伐木建屋,安家落户。毛利人的村舍遍及新西兰各地的高地、河岸和岛屿,有的村舍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有的则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所需之后,定居下来的毛利居民以血缘为纽带结成部落。部众聚族而居,共同劳作,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血统高贵的酋长继承世袭权力,担当部落的首领。一些质地优良、做舟少应料工精美的器物,如玉扁棍、锛等,是部落酋长高贵身份的象征。毛利人还会在身体上进行文身,用不同的图案彰显个人的身份等级,标识部落归属。
毛利人崇拜祖先和自然神力,信仰世界的影响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重大事件,部落酋长会发表演讲,挥舞手杖,用赞美祖先和大自然的颂词号召部落民众;和平时期,毛利人会吹奏短笛,演奏纯净的毛利音乐,跳起热情奔放的传统舞蹈,以祖先和神灵的名义,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而当烽烟四起之时,毛利武士就会用威武的战舞,把神秘的勇气导入体内,挥舞扁棍和其他武器,奋勇捍卫部落的声望和祖先的荣誉。
在祖先和神灵的护佑下,毛利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毛利文化。他们在建筑和雕刻、音乐与歌舞方面均有所建树。他们在村落的中心建造精美的议事厅,用有形的建筑定格对祖先的缅怀;他们用原始的石器在建筑物的门楣、山墙以及独木舟上雕琢曲折的花纹和灵动的人物,制造出炫目的雕刻柱;毛利人还开采新西兰玉,雕琢成象征人类远祖的玉人颈饰,作为护身符和赠礼。
毛利人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他们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神话传说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包含着毛利人的智慧、价值观甚至是鲜活的历史,使先人的生活在故事中诗意地再现。神话中,众神掌握无限的自然之力,分别掌管苍翠的森林、蔚蓝的海洋、狂野的风暴甚至浩瀚的星空,毛利人日常的渔猎、建筑、战事甚至新年的日期都与神明的作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大约四、五百年间,毛利人独享了新西兰这片世外桃源,几乎没有受到外族的任何干扰。1769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在奋进号帆船上眺望远方,这是西方人第一次清晰地辨明新西兰的地理位置。西方文明的脚步终于跨过了广袤的南太平洋。18世纪,欧洲殖民者涌入新西兰,毛利人在毫无准备中迎接了西方的不速之客。随着西方科技和货物的引入,欧洲人的影响渗入了毛利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毛利人的语言得到了系统地整理,并改用拉丁字母书写,一直沿用至今。19世纪,欧洲殖民者完全打开了这片纯净古老土地的大门。此后,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蜂拥而至,毛利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毛利人认为,历史并不是以轴线的形式,而是作为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存在。先人的遗产,对于他们来说,是依然延续着的鲜活的宝藏。学者西德尼·莫科·米德(Sidney Moko Mead, 1927- )把毛利人的历史比作为一粒种子从发芽到结果的过程,并由此构拟了一个特殊的编年系统。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The seeds: 1100-1300),指向建立起人类定居点的时代。随后是成长阶段(The growth: 1300-1500)和繁盛阶段(The blooming: 1500-1800),这一时期毛利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最后的阶段是折变阶段(The turning: 1800-至今),指的是古朴的毛利文化遭遇西方文明的文化碰撞时代,这一阶段延续至今。
一首毛利民歌这样唱到:"当你将灌木丛的心取出,当你将语言和文化从人身上抽离,鸟儿将在哪里歌唱?人们何以继续存在?你问我,什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我的回答一定是,那就是人,那就是人,那就是人。"如今,在这个据说人均拥有八头牛、四头羊、两头鹿的优美国度里,每七个新西兰人中有一个是毛利人;十个毛利人当中差不多有九个住在北岛,单是奥克兰就住着1/4的毛利人口;毛利人口有1/4说毛利语;最大的毛利部族是北部地区的普希部落(Nga Puhi);毛利人的人口过去15年内增加了30%..毛利人依然活跃在这个美丽的岛国,在他们的身上,依然孕藏着可以触摸的古老文化,鸟儿还将在那里歌唱。
图书目录
长白云之乡
手编包和篮子
扁棍
舞蹈
欧洲
捕鱼
众神
玉人颈饰
部落
詹姆斯·库克
斗篷
毛利语
文身
短笛
权杖
新西兰玉
捕猎
神杖
航海
《怀唐伊条约》
地灶烹饪
村舍
议事厅
毛利档案
年
动物世界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