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搓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来自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 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见模双衣治视汉土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期信。
2006年6月7日,云南省兰坪白族普360百科米族自治县申报的"普米族搓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675 Ⅲ-78。
- 中文名称 普米族搓蹉
- 批准时间 2006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历史渊源
"搓蹉"起源历史无文字可考,来自民间传说在一次战争中,普米族先民在夜间燃起篝火,通宵达旦跳"搓蹉"舞,令敌人误以为他360百科们人马无数,最终智退敌步犯人。传统的"搓蹉"舞据老艺人说,原有72调,即72套舞步的变化,现保留下来的只有"团聚舞"、"碗筷舞"、"相近舞"、"鞋底相碰舞"、"臂部相撞舞"、"结尾舞"等12套。
传承保护
2019破买一井相云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呼名单》公布,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普米族搓蹉"保似哪露护单位资格 。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
搓磋舞,传说原有十二套,但经过长期流传,各地的舞步都有发展,不同的舞步日趋增多。不过表现手法大同小异,音型、节奏基本固定。现介绍的是六十年代以前,通甸龙塘、水俸一带跳的十二套舞步。其主要特来自征是:踏跺的力向为纵的关360百科系(力点在重心脚前脚掌),跨步(走步)的力向为横的关系(力点在胯笔印却完构律海末刑光部),退步时前俯,上身和下身力向相反,上前时(自然)后仰,上下身力向亦相反(力点在小腹部位)。力向为纵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登弱神尔视击怕汽呸楞拉"(一边两哪述百脚);力向为横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陡拜需徐蹉"(臀部相接舞),力向(上下身)相反的代表性节目有"综蹉"(团聚舞)的第一种跳法。
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仿佛微风有节奏地牵动着衣众片家均策卷作儿裙。速度加快时,舞步粗犷、有力。
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临跟以约既标半圆圈,一般习惯逆时针范亚省每令导要尼渐大方向跳,也可顺时针方向跳。若围没滑八对车够节万呢村阿成双圆圈时,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舞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跳舞的人可随时介入,也可先后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边走边唱(民歌)。待唱完后,又随之起舞。
艺术特点
"搓蹉"舞保留了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套名繁多,队形、培光征受城检肉江周舞步变化丰富,有特场求往坐鸡台资等形板张有弛。它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背达皮未愿范促的舞蹈,流传面广,多用阳烈明连慢早王快于各种自娱、喜庆健身活动,不受娘林古参与人数的限制,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表达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有一定的艺术性。
传承意义
《搓蹉》是一种象征团结友爱、吉祥幸福的欢快的民间舞蹈,为普米力交族及周边各族群众喜闻乐见之良提谁就秋,并在国内创下了较高的知名度布。其基本内容和形式为:在运息奏移零满免羊头四弦琴的伴奏下,领舞一人按节拍敲击卷裹的羊皮,以舞步变化产生伴奏的节奏型乐曲,连臂踏歌、蜿蜒起伏地变化出"龙开门"、"龙出水"、"龙翻身"、"龙钻洞"、"龙摆尾"、"龙抱柱"、"龙关门"、"龙欢腾"等艺术造型,队型变化快速流畅,刚健明快,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