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来自》是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正楷。
- 书名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 又名 理论与实践
- ISBN 978730121253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12-13
基本来自信息
作者: 夏正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2530
上架时间:2012-12-13
出版日期:2012 年9月
开本:360百科16开
页码:339
版次:1-1
所属分类:自然科学 > 总论
快速导航
内容简介目录评论交流
内容简介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者多年来在科研中积累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近40万字,分为九章,主要论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地球表层各层圈对古代人类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综合效应以及人类在不同发展卷洲讨责热阶段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内容。环境考古学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古代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特征,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背景,而且通过对过去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揭示现今人地关系的形成机制,以史为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可供大学考古系、地理学、地质学和环起施矿通境科学系的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教师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考古文博领域的甚查花概妒次原鸡星往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考古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
一、环境考古乱下计构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三、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一、环境考古学的诞生
二、环境考古学的发来自展阶段
第三节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时期(20世纪20-60年代)
二、发展时期(20360百科世纪70-90年代)
三、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第四节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区域分析
二、时间尺度
三、二元论
第二章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人类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生存环境
盐 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三、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古代人类生态系统
第三章第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第四角始环获斗脚买输纪气候演变
一、第四纪前全球气候的基本面貌
二、第四纪全球气候
第二节人类的诞生与进化
一、人类的诞生
二、人类及其文化的演进序列
第三节第功重战垂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型文求较推兵展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形成阶段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皮离顾这会医村但明证响
第一节古代人类活动的地貌敌背景
一、地貌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遗址的古地貌环境分析
三、人类对栖息地的选择
四、地貌演朝它束凯略并变与人类活动
五、古代人类迁徙通道的地貌背景
第二节古代人类与气候环境
一、气候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气候的重建
三、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五、不同气候变化模式下的人类响应
第三节人类与水环境
一、水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水环境任渐行孙侵屋既写状况的重建
三、古代人类与水环境
四、间水环境变化对古代人类难端只呼治时的影响和人类的文化适七互激考干杂章应
第四节人类与生物界
一、生物界
二、生物界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古代人类栖息地周边生物面貌的重建
四、生物界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生物界的亚却给变化
六、生物界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响应
第五节人类与土地
一、土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古地面和古耕地的识别
三、土地对人类活动的影五评套英响
四、土地性质变化对人类叶具树率活动的影响
第六节人类与岩石圈
一、岩石圈在人类生态系统换中的地位
二、古代人类对岩石圈的利用
三、黄土堆积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四、岩石圈组成的区报减娘赵百域差异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五章生态系统与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
一、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二、内部自我调节机制
三、放大效应
四、人地互动机制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和文化类型
二、划分依据
三、文化区系
第三节考古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对器物形制的影响
二、考古学文化分布的环境背景
三、文化演替的环境钟盟等个论背景
第四节聚落形态与环境
一、聚落与聚落形态
二、聚落考古
三、聚落形态与环境
第六章人类与自然灾害
第一节自然灾害
第二节洪水灾害
一、洪水的概念
二、洪水沉积物
三、古洪水分析
四、洪水对人类的影响
五、洪水成灾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史前地震
一、概念
二、地震灾害
三、古地震的识别和烈度计算
四、史前古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第七章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研究
第一节人类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地
二、人类起源与第四纪初的环境变化
第二节从猿到人的生物生态适应
一、人类的形态学特征
二、人类的生物生态适应
第三节从猿到人的文化生态适应
一、工具的使用与制造
二、火的获取和使用
三、生产方式的改进
四、人类的迁徙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三、中国旧石器中一晚期文化过渡
第五节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一、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
二、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三、中国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第八章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环境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一、新石器文化的标志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环境特征
第三节农业起源
一、末次冰消期"收获经济"的出现
二、农业的起源
三、有关农业起源的假说
第四节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和区域差异
一、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域差异
三、区域间文化交流
第九章华夏文明孕育和起源的环境背景
第一节文明的定义
一、文明
二、六大文明
第二节华夏文明的孕育
一、文明要素的出现
二、中国华夏文明孕育时期的社会经济面貌
三、华夏文明孕育时期的环境
第三节不同区域文明化进程的差异
一、燕辽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三、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四、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五、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四节中国文明化进程出现区域性差异的原因
一、4200年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
二、中国4000年异常洪水事件
三、中原地区文明进程延续不断的原因分析
四、中原以外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断的原因
参考书目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