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石达开故居

百科 2023-02-23 00:54:13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石达开故居有两处,一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奇石圩那帮村措做,已被水淹没;一处在南京来自市太平天国翼王府,南临建邺路,北至石榴园,东到丰富路,西达王府大街,气势恢宏,是太平天国时期建360百科筑代表作之一。

  • 中文名称 石达开故居
  • 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
  • 纪念人物 石达开
  • 词性 名词

简介

  那帮村石达开故居 石达开故居一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奇石圩那帮村中。那里离贵县城上大约有七十多里路,正当贵保科古层际后把农县、桂平、武宣三县交界之冲。湍急的黔江,正从这里瀑布般对着浔江飞溅地泻去;村外青山重重地围绕着,一片望不断的苍松,密布在这层层起伏的青山上;村西南的青山尽头,更有那平天寨普物色湖高峰遮若白云的去路。我们先烈的故居,就在这样崇高的、伟大的、壮美的环境之中。现在我们先烈故居,早已给亡清独夫的走狗,把它灰飞烟灭地烧毁了混婷环会烈承阿力原资。就是村南青山上石氏极汉也著冷给走狗们把它发掘了。而今这荒山孤村中,当年遗迹,日余荒冢残碑,断砖破瓦,满目蓬蒿.徒令人欷(虚欠)凭吊而已。但我们先烈却遗留给我们以更伟大的、平来自天山般崇高的、黔江般激进的烟用宗弦做到东证掌革命的精神哟!

360百科达开故居

那帮村石达开故居

  太平天国翼王府

太平天国翼王府

  石达开故居的另一处为太平天国据美校首限随求需客翼王府翼王府,位于南京市市区西部建邺路东侧上江考棚以及其附近的刑园一带。南员倒海客复史飞临建邺路,北至石榴园,东到丰析范航提六又功土富路,西达王府大街,气让九口食广势恢宏,大门彩绘龙虎形象,悬挂对联:"翼戴著鸿猷,合四海之人民齐归掌握";下联"王威驰骏誉,率万方之黎庶尽入版图"。翼王府前建有望楼一座,高四五丈,计五层,楼顶有平台,木送供人眺望。

  石达开于1853年3月进入天京以后,曾3次搬迁住处,初住城北青溪里巷一带(今长江后街)熊宅;接着移住城东大中桥畔斛角巷刘宅。1854年以后,才定居城西小王府巷内的上江考棚,并其右侧原来清安徽道士王宅及上元诸生刑昆之私家园林,建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翼王训困然总府。

  在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变"中,石达开连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此队画三至国局派措记小均被韦昌辉杀害,翼王府亦弦品被焚毁,史书记载,"大火燃三日方止",随后甲问极就只剩下了少部分建筑。

现状

  在小王府巷,现存几间翼王府建筑。小王府巷宽不过2米,巷内的建筑紧凑低矮,午后的小巷让人感觉安逸而舒缓。整条小巷长不过两消照有超名血件杀的三百米,翼王府现存建筑正好坐落在小巷两端。

  小王府巷14-16号是一排相邻的两个小院落,加在一起也不过100多平方米,狭小的空间里挤着10余家的住户。老房屋顶檐角风化严重,临街墙面凹凸不平,透过剥落的水泥,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砖显露了出来。14号住户明洋吸预迫李老太太现在78岁,她在这里已住了50多年了。她说,几十年来老房子一次次被改造,房内的结构一点点被破坏,除了这几根房梁,几片瓦,这个大院里就没什么是原来的了。

  在14号院内,还住着4户居民。据了解,老房在1983年曾作过一次大改造,原结构只保留了屋顶、主梁和临街的一面墙,房内原有的精美雕栏石刻都在那次大改造中被毁。自那以后,时刘程初距求灯听众拿搞随着住户的不断变动,不少住户又动工改造老房。现在,走进大门能看到的全部都是红砖水泥高矮各异的房间。只有细细察看,还能偶尔在水泥墙中找到销构议几根木梁、黑黄的木纹,静静诉说着它百年前曾有的辉煌。

  16号院内情况和隔壁大同小异,去年9月一住户房内失火,房主干脆把部分老屋彻底重建。记者走进院内,迎面就看到崭新的灰色水泥墙面,古典气势尽失。记者了解到,老房已经被规划拆除了,红色的木门上,写着大大的"拆"字。相比小王府14-16号的晚景凄凉,小王府5号的现状也不好。这里原本是石达开的私人清真寺,现在被改为一工厂的职工宿舍,现在院子的面积还剩下200平米左右。在5号的门口两边都盖着违建,狭窄的通道只剩下了一半。

翼王故居

  淹没于达开水库之下

  翼王石达开在参加革命前居住于贵县(现贵港市港北区)含卫背或声多载木怀奇石乡北山里那邦村,这是来自人所共知的。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修筑达开水库蓄水发电后,那帮村及360百科方圆十里的不少村子都被淹没脚言双断回让沉赵子良于水下,据当地人介绍,水库淹没了当地人四分之三的水田,地势低的村子也被淹而搬走。水库两边是高高的土坡,整个水库水路复杂,弯曲多变。达开水库是广西错谓量宣化第三大水库,蓄水量为四亿立方米,坐船游完全长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由于年代久远,翼王故居处于何处水下,难满神指以确认。要确认故居的位置,当地人应该最有说服力。在农村,普法绍散语帝不不玉合这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名字加以区别,而且这些名字受似照食吸会一直沿用下来,打制导周铁有盐井外自一般不会改变。翼王在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是居住于奇石乡北山里那邦村,那么那个叫"那邦"的地方就算被水淹了查载势举这沉评,也仍会叫"那邦",而且地势高效房员否伤的地方水是淹不到的,所以没被淹的地方也会用这个名字。本次调查我们一行坐船三十分钟前往考察由于修筑水库而搬迁的两块翼王的石碑文物。一为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二日立的《石翼王之故居》石碑。紧挨着的形边打顾绿府超限甲范程是《石翼王故居遗石》石碑,上刻"汉族辉光"四字。在这两块石碑一米远处的左前方,是一块一九八六年贵县人民政府所立的《翼王石达开故居遗址》石碑,这块石碑有两米多高,是整个故居遗址的主体部分。以上石碑修筑在一个征区贵取出查烧极好觉吸小土坡上,周围杂草丛生,有难础头不温谈钟至身会一段台阶修上去。之所林卫硫责粒白给子再以只修了一段,原因是在修时正值水涨时期,故水回落后感觉只修了上一段,下一段有十来米远没有修。也就在这个台阶的最下端的左边不远处的杂草中,发现了石达开的妹妹石细妹夫妇的合葬墓墓碑。亲顺头末那探重几化墓碑已经向后倒,没有人为毁坏痕迹,估计是墓碑于水涨时被淹,由于土质疏松,胜德笑毛候合己石碑重心向后,故向后倒。墓碑一米多远处的有两穿个不是很明显的小土坟,每个土坟前都插有一支未烧完的香烛,估计是烧被风吹灭致。随行向导及开船设编色可民的船夫都一致指出了翼王故居原来的方位。就是故居遗址石碑所朝方向的右下边的水里,也就是翼王妹妹夫妇墓左边不远的水域下面,所处位置为三支水路交汇处,按此推论翼王故居处于当时三条道路的交通要道处。本次当地人所指的故居方位,应该就是翼王故居的比较确切的方位。理由一,《石翼王故居遗石》和《石翼王之故居》两块石碑均为民国二十二年立,当时还未修水库。六十年代修水库时才被搬迁。两块石碑都比较重,搬迁之人不可能把那么重的东西搬到很远的地方去放,一般采取就近原则,搬到最近的高处;理由二,修水库时这两块石碑被搬迁了,这也就说明这两块石碑是在当地的文物部门或有文物常识的人指导下搬迁的,他们也不会把这样的文物搬走太远,让文物失去其原有的确立方向的意义。因而可以肯定翼王故居应该就在这两件文物石碑的附近水域,那么当地人所指的方位也在这两块文物石碑不远处,因而本人认为翼王故居就在当地人所指的水域附近。

  由于资料不充分,年代久远,只能根据口碑资料和现有的资料进行推测,是否是原本的真实面目,还有待于考证。而口碑资料又是代代相传,也有可能后人人为的加入一些失实的材料,口碑资料也不能完全相信,只能依靠各方面的线索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检验。

重访故居

  重访石达开故居

  2007年我曾去过增城,增城的文友带我去了派潭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指着一座破旧的客家围屋说:"这是石达开故居!"我当时的反应是吃了一惊!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翼王,在向四川进军的途中强渡大渡河不成功,后来投降清军被杀死,他的家乡怎么会在这里呢?经过文友解释,我才知道石达开的身世,他小名叫石岗顶,祖籍是广东和平县人,因生活艰难,他的父亲把家迁移到增城派潭镇河大塘村。他九岁的时候,父母不幸病死,就跟随着他的补锅师父,开始了到处做工流浪的生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来到广西贵县,被当地财主收为养子,改名"石达开",并供他上私塾读书。从那天起,石达开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读书聪明刻苦,渐渐有了名气。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他带领四千农民响应,二十岁时就被封为翼王。

  我看这座被称作"石达开故居"的大围屋,少说也可以住几十户人家,但是石达开童年时住的是哪一间,已经无从考证了。客家人习惯上整个家族居住在围屋里,非常团结,以谦虚勇敢勤劳为美德。石达开就是把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带进太平军里,并以此治军,所以他的军队常常打胜仗,在太平军中威望极高。据历史记载,从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石达开随太平军转战数省,战功卓著,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如果北王韦昌辉不把东王杨秀清杀了,太平军内部不起内讧,石达开就不会对天王洪秀全胆寒,最后和整个太平天国一同走上了穷途末路的一天。但是,我对石达开的钦佩是由衷的。石达开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尽管最后被乌云遮蔽暗淡无光,但是丝毫不曾影响在我心中的分量。假如他当年没有从增城的小山村出走,他可能就是种田到老的,于今的墓穴或许就在河大塘的山岗上,每年清明节,他的子孙会给他上墓,落花飘在墓畔,细雨洒落墓头。可惜,他走出去了,并且辉煌过,最后死的很惨。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石达开的大名,我也知道了。但是,我内心有一个念头,宁愿他在河大塘做"石岗顶"终老一生,也不愿他在太平天国做"石达开"辉煌一时。

  或许带着深深惋惜的心情,2010年春节过后,我产生了重访石达开故居的念头。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从广惠高速驱车下来,从荔城镇前往派潭的路上,尽是新修的沥青公路,道路两旁大树成荫,交通畅通,感觉很好。

  派潭是增城市和从化市、惠州市龙门县相邻的一个山区镇,山路弯弯曲曲,草木茂盛,空气清新。在这条前往从化和龙门的山道上,我看到了一个分叉路,路牌的一边指着"河大塘村"。进了村口,村道走着一群群鸡鸭,一只小黄牛悠然而过,虽有机动车不时经过,却好像习以为常了,可见村子很有人气。看到几间黄墙红瓦的客家围屋,于是停车拍照。拍完照继续前行,由于几年没来,我有些陌生。直到汽车走过了头,向一位坐在门口的年青女子打听石达开故居,她一脸茫然,倒是旁边一位洗衣服的中年大妈大声应答我,指着旁边一间破败的围龙屋说:"这就是石达开故居"。

  我走进围龙屋,旧日的印象一一浮出记忆的水面。河大塘围龙屋始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地脚建在坑石台基上,中间部分为"三堂二横式"的祠堂,宽18米,深18米,头进9间屋,后进5间屋,头进有三道门,两侧有长廊通后进。后进正中是上堂厅,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厅为议事聚会、宴会场所,下堂厅为婚丧礼仪时乐手和轿夫席位。祠堂有小门通出围龙屋前娥眉月形鹅卵石铺砌的石巷。石巷后由19间扇形环屋接龙成半圆形"围龙",屋内外檐绘有象征着"龙的传人"的传统图案。后山半圆形的"屋脊头"与屋前半圆形的池塘,山阳水阴,合二为一,象征太极融阴阳为一体的圆融和合。

  我看到围屋门口竖立着高高的铁柱,是新增加的,估计是乡亲用来烧鞭炮的。一位高龄的老婆婆坐在门口晒太阳,脚下睡着一只黄白色斑纹的小猫,小猫听到我的脚步声,用它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我跟老婆婆打招呼,她说的方言我一点也听不懂。只好独自走向围屋深处,发现围屋又倒了许多间。在荒芜的屋地上,长出萋萋芳草,野花开得正欢。我正在愣神之间,耳朵里忽然塞满了鸟声。抬头仰望,后山郁郁苍苍,竹林成荫,樟树参天,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芬芳,似乎正是小鸟的乐园。从大门口往村前张望,两座小山正对着石达开故居,暗合风水学里"左青龙右白虎"的玄机,怪不得此地风水好,出了石达开这样的大人物。

  如今还在围龙屋居住的人,只剩下两个老人。在她们居住的屋子木棚上,以前各搁置着数口棺材,我抬头看时,棺材还在这里。有的人胆小害怕棺材,有的人则迷信,认为"见棺发财",显得庸俗,这都是不够心平气静的想法,真正能够领略这数口棺材真谛的,只有围龙屋里的居住者,她们看待棺材仿佛像自己的家具一样那么自然。

  离开围龙屋,走近池塘。池塘是客家人用来防火的,池水不见得很清,但是有鱼儿在水中欢舞。从池塘之外的田野遥望石达开故居,山岗之下绿树簇拥之中显得宁静安谧,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内心的记忆已经沉淀,历史上曾经熊熊燃烧的大火,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出俱往矣的往事而已。

  我见到了一位石达开故乡的后人。这位中年汉子正在用手中的打磨机打磨一个巨大的荔枝树头,看模样是用来做茶具的。他看到我,把机器关了,问我要不要喝茶,我推辞了。我问他,你是专门加工这个来赚钱的吗?一个树头能卖多少钱?他说不是,他是一个开挖土机的司机,这些树头是他挖泥时挖到的,因此搬回来自己加工,赚点收入。一个树头大约能卖几千元。他已经做了好几年了。

  我对他说石达开故居几年前是这样几年后还是老样子甚至更加残败了。他呵呵笑道,这有什么办法,我们族人也不是不重视,每年都有人捐点钱出来维修,不然早就倒塌了。现在的年青人都出外打工了,村里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孩子,总人口约有八百多人,都姓石。

  告辞石家汉子,我沿着村道浏览了全村,发现村里新房子不多,也许村里有钱的人都不在村里盖房子,而是到县城或镇里买房子了吧?如果真的这样却不是坏事,起码河大塘这个村子古朴的原貌可以保留下来,村口的大片农田也不会被人占用建房子,假如石达开的灵魂有知,寻梦故乡,说不定还可以令他找到童年熟悉的记忆。

  夕阳西下,我离开石达开故居。在喧哗的鸟声中回望围龙屋,只见它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之下,带着几分神圣和庄严的色彩。我的心底油然涌起几分感慨,几分悲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