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佛教用语,指二十五圆通菩萨之第十位。
- 中文名称 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
- 外文名称 Root yuantong BiLing ng woman antecedents
- 地位 二十五圆通菩萨之第十位。
- 实质 毕陵伽婆蹉本是比丘
简介
十、身来自觉,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
毕陵伽婆蹉本是比丘,据《法华玄赞》卷一360百科、《智度论》卷二载,为宣善路刚鲁构吧他在五百世中都生洋展帝良划读施在贵族家,是个婆罗门,毕陵伽婆蹉因出身高贵,很人优越感,看不起别人,性情暴躁,经常出口伤人。
他出家后,乞食时常要横渡恒河,但他不会游泳也不坐船,就站在河边吆喝恒河女神:"小丫头,别流了,停一下让我过去!"恒河神停流一会儿,让毕陵伽婆蹉过去。事后恒河神觉得负陈损村剂们策紧窝心,就向佛祖告了一状。佛陀就把毕陵伽婆蹉叫来,让他线去向恒河女神道歉。
口先程 毕陵伽婆蹉不敢不从,就向恒河女神合十道歉:"我道歉,请别生气了,重钟属处粉度治小丫头!"众人大笑。佛陀对河神说:"他嘴带脏字是多世的积习,别跟他一般见识。"
据说一次外阶兴保迫毕陵伽婆蹉在城中乞食,不留神脚上扎了一根大刺,浑身疼痛。由此想到:你如果认为很疼,就觉得很疼,如能保持"清净心",心里就没能痛感了。毕陵伽婆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种烦恼毕净,遂成罗汉。
详解
原文【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散土如哥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注释
"毕陵伽婆蹉":义为馀(yú余)习。他过去五百世都生为婆罗门,生性憍(同骄)慢。他有次出门乞食,欲过恒河,就对恒河神说:"小婢住莫流!"恒河神即停流让他过去。因为阿罗汉是大圣人、超三界,超过一切诸天神王,所以下界神当然也要听他的话。可是呼他为小婢,恒河神觉受辱,心有不甘,向佛申诉,佛即令毕陵伽婆蹉向河神道歉。毕陵伽婆蹉即当众向河神合掌道:"小婢莫嗔,我向你道歉。"众皆失笑。佛就对河神安慰说:"毕陵伽应相机因蛋名钢婆蹉对你实无慢心,那是他的馀习,因为你过去是他的婢女,他改不过来。"
"从船斯历探初滑丰升佛如道":从佛剃落而入于出世之道。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数",屡。佛大言维社商天常开示说:"人生即是苦!"以及"一切世间不可力剂河呢失错还额乐。"--世间之中,一切皆悉无常,并无真实的快乐可得;利继济笔友额但愚夫计著,以为于无常法中有乐可得,是故劳劳碌碌,往外奔驰,追求无乐之乐,这就是凡夫的颠倒:无乐计乐。圣人了知,无常败坏烈向心织降读等列屋因法中,无乐可得,是故不执、不取,因而离染、离系。这就是四圣谛中之苦圣谛。
"心思法门":"思",思惟。"法门",指苦圣谛法,以此苦圣谛法可令众生得解现犯运害适答五行流诉态脱,故是解脱之法门。于乞食路中,都在摄心思惟法门,表示毕陵伽婆皮蒸研表联松万死求七市蹉很用功,很用心在修,行住坐卧都在修。无怪乎他很快就开悟了。我们看经,学诸圣贤,就是要留意这些要点,努力效学。
"不觉路中毒刺伤足":因为心中只顾观苦圣谛,所以没有注意到路上有毒刺,因而为其所伤。
"举身疼痛":"举百身",全身。痛是一种苦,而他正好在观苦谛,忽然碰到苦事,正是发悟的好因缘。
"我念有知,知彼深痛":"念",即是观之义。"有知",身中有个能觉知者。此言:我此林向面确款前矿远步时即观我身中有个能知觉者,可觉知此深巨之痛。
"虽觉觉痛":虽有能觉之心觉知此深痛。
"觉清净心,无痛痛觉":但我又更深一层推求,观了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任何痛受,能痛此清净之觉心(亦即:没有任何"痛"能痛到它!)因为清净之觉心实不被痛受染著--清净之觉心,无有痛之妄觉。又可作是观察:被毒刺刺到的脚,痛是在脚,然若无心,脚是四大,四大本是无情物,脚如何能知痛?因此痛应不在脚。若说以心执取痛受,故觉有痛,则痛是在心?然而心又没有被毒刺刺到,如何没有被刺到的反觉得痛?此不应理,是故说痛在心、或说心觉得痛,不应道理。因此,遍身寻痛处而不可得,故知痛受虚妄,而能觉痛之心实为"妄觉",所觉之痛受亦是"妄受"。以能觉所觉皆悉虚妄,故实无能所可得;以实无能所可得,故清净心中实无痛、痛觉。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宁",怎么。"双觉",即能知痛之"觉",以及清净觉心之"觉"。如是进一步观察,故知前说之"清净觉心"实是第八识之见分,而"能知痛之觉"实是前六识。然则,前六识之觉固然是妄觉,而第八识之见分亦非真觉。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摄念一心谛观此真觉、妄觉,即达觉所觉空,故疼痛之身及觉痛之心识,忽然俱被清净觉力所销熔,妄身妄心皆不可得。
"三七日中诸漏虚尽":"虚",空。指三七日(二十一日),住于三昧,由三昧力销尽诸漏。
"纯觉遗身":"纯觉",纯一本来之觉性。由返观内照而体入纯一之本来觉性,因而遗忘身心,入于一真圆明之境。
义贯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剃落而得"入"出世之"道",曾"数闻如来"开示"说诸世间"实苦,乃属"不可乐事",故不应乐著,应速求出离。我曾"乞食"于"城中",于途中一"心思"惟此苦圣谛"法门",因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伤足",因而"举身疼痛"。当下"我"即"念"(观)身中"有"个能"知"觉者,正在"知"觉"此深痛";接着我又进一步观:我身之中"虽"有能"觉"之心在"觉"此深"痛",而我本"觉清净"之"心"中,实"无"有任何"痛"能"痛"此清净"觉"心(清净觉心不被痛受染著;清净觉心无有痛之妄觉),于是"我又"进一步"思惟:如是一身,宁"(怎)"有双觉?"既有能知痛之六识之觉,又有清净无染之觉。我因此"摄念",一心谛观净觉与妄觉,"未久"(不久),疼痛之"身"根及觉知痛受之"心"识"忽"然"空"寂,无能无所,于是我于"三七日中"住三摩地,以定力故,断惑证真,"诸漏虚尽,成阿罗汉",证法无生,"得"佛"亲"自"印记,发明无学"道。今"佛问圆通,如我"自"所证"者,则以由痛受而返照身根及心识,而体入"纯"一无二、无杂之本"觉"因而"遗"忘"身"心,入于一真圆明之境,"斯为第一"最上圆通妙法。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