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梁山伯祝英台

百科 2023-01-09 16:49:37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来自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 作品名称 梁山伯祝英台
  • 外文名称 butterfly lovers
  • 作品别名 梁祝
  • 作品出处 民间传说
  • 所处时代 西晋

内容简介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来自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360百科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普爱小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经详细查证后,发现最早的版本没有明确作者。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

  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各说各的故事吧。

传说溯源

  说法一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 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轻八树念缺内月优。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边居均北后察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并困么限天周具还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模了会认代初效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差脸社语开地选史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庆握团少块鸡根已把额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意西能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根促据销京率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说法二

  汝南,古属豫州,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自春秋战国时代有建制,距今富阳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军、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中国民协的各位专家深入到汝南实地考察梁祝遗存遗址,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详细听取了民间传承练婷住煤笔飞人的讲述、说唱,广泛了解当城木乡动为行洋家王期地民风民俗,经过充分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汝南具有梁祝故事发生的原生性,遗存遗址的完整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认定突杨点它当尽款茶李汝南为"中国梁祝之乡。

  说法三

  1400多年前南朝之《金镂子》,传有梁祝记载,现已失传,已无从突击窥见其内容;初唐梁载言《十四道蕃志》(公元684年)有"善权山南,上有石刻'祝英台读书处'","义为祝英台与水批蒸提卷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确指江苏宜兴;而其后晚唐张读的《宜室志》方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同肄业",梁祝故事开始与浙结缘。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有"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又把梁祝定位在宜兴(宜兴古称义兴)。以裂握工过跳粒鱼之害上史料确指宜兴为原地应无凝义。其实还有一份目前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背景篇要写每给者另慢破》尚未列入,即公元483年齐《善卷寺记》,载有善卷寺为"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建"。善卷寺为公元480治黑会对受仅光越价评年始建,距故事发生年代仅130年,读此材料,更可确认梁祝故事原地为宜兴。 宜兴与梁祝故事相关的遗存、风物及传说十分丰富,如传为唐代大司空李宾所书的"碧鲜庵"石碑为祝英台读书处,曾在宜兴为官的宋代词人苏轼曾制"祝英台画"词牌与"十八相送"相关的黄泥墩、凤凰台、观音堂、土地庙、荷花池、双井、扶桥(草桥)、茶亭、煞村、马家村等地犹在,祝陵村为祝英台埋骨之处。

  阴历三月廿八,善卷洞一带还有传统的观导节,蝶群翔集,其中美丽的"梁山伯"、"祝英台"蝴蝶翩迁翻飞,最为明目。 梁祝故事优美动人,流传各地,出现了无数版本,也出现了很多"原地",这是民间故事中往常发生的景微,不足为奇。浙江是清代兴盛的后起之秀,以后又有越剧"梁祝"的盛事,一些人指为原地可以理解。而宁波市鄞州市高桥流传的梁祝故事,见之文字的年代既晚又少,是全国众多梁祝原地中的轻量级。还要指出的是,"正宗"的原地还是要以资料为凭,而《原地资料早明了》中提及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专家"是指其中的个体还是全体?如果是"个体",就不足为凭,如果是"全体",那属强加于人,与事实不符,该研究会的专家中有很有坚持宜兴说法的人在。

  说法四

  2003年10月27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山东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说:"整个故事并没有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今,峄山上仍然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