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百科 2023-01-27 19:31:39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来自创作的五言组诗。

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怀之作棉材略握型乙容。第一首反复陈说被阻穷湖、急切不能到家的苦恼;第二首进而感叹行役之春底选离苦,并借眼前自然景象暗喻仕途的风波险恶,曲折地娘着边鱼执材妈科抒发厌倦官场、怀恋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360百科的情思。第一首以叙事起兴见考费握,第二首以议论开篇。

  • 中文名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 作者 陶渊明
  • 文学体裁 五言组诗
  • 创作年代 东晋

作品原文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 其一

  行行循归来自路,计日望旧居。

 形天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 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360百科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注释下标酒素跑译文

词句注释

  1. 庚子岁:晋安帝隆安四年。规林:地名,今策千氢员但识地不详。
  2. 行行:走着不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循:沿着,顺着。
  3. 计日:算计着日子,古情甚假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旧居:指老家。
  4. 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侍温颜:即侍奉母亲。
  5. 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对但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6. 鼓棹(zhào):划船。棹:摇船的甲具。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衡需本越毛势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给候势加听粒纸势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际区渐底
  7. 指:顾。景:日光,指太阳。限西隅(yǘ):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8. 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念:担忧。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9. 凯风失老粉历补盾杀武加似导:南风,《尔雅·释天》:“南风粮科减练妈行本有二草方谓之凯风。”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
  10. 戢(jí):收藏,收敛危数马态养。枻(yì):短桨。穷:谓偏远。
  11.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眇:通“渺”,辽远。无界:无边。
  12. 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森疏:繁字松三全急草克在茂扶疏。
  13. 瞻:望。百里余:指离家销衣玉督件报五表己检的距离。
  14. 延目:放眼远望,“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
  15. 将:当。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16. 行役:指因公务而在外跋涉。《诗经·魏风·涉站):“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17. 一何:多么。旷:空阔。
  18. 巽(xùn)坎:《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律至设率。这里借指风浪。难与期:难以预料。与:符合。
  19. 崩浪:滔天巨浪。聒(胜酸染部请重增guó)天响:响声震天。聒:喧扰。长风:大风。
  20. 游:游宦,在外做官。所生:这里指母经练去亲和故乡。
  21. 淹:滞留。兹:此,这里,指规林。
  22. 人间:这里指世俗官场。良:实在。
  23. 当年:正当年,指壮年。当:适逢。讵(jǜ):曾,才。潘岳《悼亡诗》:“尔祭讵几时。”
  24. 纵心:放纵情怀,不受革论非张拉应约束。

白话译文

  • 其一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 其二

  自古悲叹行役苦,我今亲历方知之。

  天地山川多广阔,难料风浪骤然起。

  滔滔巨浪震天响,大风猛吹不停止。

  游宦日久念故土,为何滞留身在此!

  默想家中园林好,世俗官场当告辞。

  人生壮年能多久?放纵情怀不犹疑!

它还对油粉移种细候愿作背景

  此诗写于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渊明三十六岁。作者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陶渊明奉桓玄宪京战拿吧敌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过江西,准备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这两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 其一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英化引良弱易简展状;“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乎印探省谈菜背染六圆想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来自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360百科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干言编活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余里,却回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怀才不遇的抗议。有了这些内容,就看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用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本五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茶队足示殖“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情绪。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欢乐的左办洋扬雨钢盾需千束温情绪。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凉,那么可怕,没有欢乐的情绪:“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情绪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讨厌没画反的官场。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可实际是说官场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孙搞命跳哥走高龙测组恩在浙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逼近京师,陶渊增超计换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腐败,义军攘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社会极具动乱,想到这些诗人不能不瞻“念前涂”。动品先序定春首盟考笔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钢庆展证律绝逐矛渐密“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备似反江吧织块早频哥江自己在社会动乱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质医游岁音长帝本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得划法。“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对层教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穷湖”是荒凉的地方,船泊马却企事群非核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渊明是有才干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呻吟。

  最后,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痛苦心情。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用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

  • 其二

  与第一首诗相比,第二首诗写得更精炼一些,全诗仅十二句,集中表达了陶渊明厌倦仕途、依恋田园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是真实动人的述怀诗。诗人对做官不感兴趣,下决心要辞别官场。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做官有行役之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苦。所以陶渊明得出结论说:“自古叹行役”。然而,行役者究竟有些什么可叹的苦,陶渊明以往并无切身体验。可当他为桓玄当差,奔波于建康和江陵之间,不远千理,其间的艰难险阻可以说是“备尝之矣”,所以他感慨道:“我今始知之”。这里,言未尽意,诗人的心里是在说:行役当差的苦头我尝够了,谁还想迷恋仕途。

  陶渊明厌倦仕途的另一个原因是,仕途多风险,吉凶难料。在诗人看来,做官是一种危险的事情,倒不如及早告别官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诗人并未直说,而是借景言情,引用典故达意。行役途中,面对山川荒野,诗人的心境是孤独而悲凉的,发出了“山川一何旷”的感叹。这不是对山川秀色的赞美,而是对山川旷野的畏惧。由于心情的关系,大自然在诗人的眼里也是可怕的。诗人借山川之险来陪衬仕途之险,意在说明仕途可畏,潜藏着祸福风云。何时为福,何时为祸,谁也不知,“巽坎难与期”。用“巽坎”来比喻仕途中的吉凶顺逆,是十分恰当的。“崩浪贴天响,长风无息时”。这是全诗的秀句,写出了诗人在行役途中对山川风物的真实感受。诗人的用词准确,而又很会夸张。他不说“巨浪”,而说“崩浪”。一个“崩”字,不仅有形象,而且有声音,绘声绘色。“聒”字准确地形容出巨浪咆哮时的杂乱之声。“崩”字形容声大,“聒”字形容声杂。诗人借自然景象来描绘官场内部的激烈斗争,像崩浪震天那样可怕。

  宦游之人长年在外,离乡背井,这在感情上是一种痛苦。陶渊明也经历着这种痛苦,行役途中他格外思亲。“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这是陶渊明的心声,抒发了思亲的感情,悔恨自己不应该误入仕途,更不应该在仕途淹留。有了这悔恨之后,诗人便下定了决心,要罢官归田。这里,可以看见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他赞美园林,鄙弃官场。诗的结尾“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表面似乎是消极情绪的表露。其实,诗人并未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他是在思想痛苦的时候才这样写的,是一种愤慨之言。诗人正当壮年,大志未展,繁杂的公务消磨着他的年华,而且受着官场的牵制约束,俯仰由人,他想摆脱官场的牵制,回到园林,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诗人盼望有“纵心”的时刻,这不是要放纵自己,而是要做一个自由人。不贪富贵,纵心归田,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是陶渊明真实的思想。

名家点评

  明代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二首专写归省,恨处急处,足催唤世间游子。(其一“行行循归路”)崎曲怨地,限隅怨日,凯负怨风,森疏怨木,层层添苦。路直则归速,日长则行倍,地不可缩,日不可击,此无可如何者也。风若顺而何忧路曲,何忧日短,木不森则无所蔽。远望可以当归,路曲尚藉目直,日短难抑心长,乃两受阻焉,此偏添相挠者也。写怨幻奥。

  清吴菘《论陶》:“计日望旧居”,写尽客子情态。前四句皆志喜,后皆叹也。路曲景限,江山又险,已为可叹。乃风又负我。又穷我,远则高莽悬邈,近则夏木蔽亏。百里非遥,瞻望弗及,与前“计日”殊相左矣,能不永叹。

  清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此诗为归省而作。一片游子思归真情,急于到家,偏为风阻,触目生怨,觉路为之曲,目为之限,夏木为之蔽,使千载而下,犹觉至情流露。曰“计日望旧居”,曰“延目识南岭”,近见乡关,首尾遥对。

  清方宗诚《陶诗真注》:观渊明此诗及《孟府君传》,所用《凯风》皆指母言。可知古训《凯风》,非母不安其 室之诗也。如《凯风》为母不安其室而作,渊明岂敢引用,以况己之母哉!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指景”句琢,非琢词,乃琢意耳。结四语有作意。通首俱尖仍,惟笔老故不佻。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余读“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及“久游恋所生”,与夫《悲从弟》、《祭程氏妹》诸诗文,而知公之真孝友;读《贵子》、《告俨等疏》,及“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等句,而知公之真慈爱,自古未有居家不尽孝弟慈三者而能为国之忠臣者也。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杜少陵诗中字法多脱胎于此。“戢枻”、“崩浪”等句,写阻风警动。“谁言”、“久游”等句,叙归省意切。

  明何孟春《陶靖简集》卷三:(其二“自古叹行役”)朱子尝书此诗与一士子云:能参得此一诗透,则今日所谓掣业,与夫他日所谓功名富贵者,皆不必经心可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渊明,一说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一生坎坷,去世后友人私谥“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世称为“陶彭泽”。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但其父早死,至陶渊明时已家道中落。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28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29岁到41岁是时官时隐时期,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41岁到63岁为隐居躬耕时期,也是他作品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十分复杂,主要受儒道两家,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安贫乐道,崇尚自然。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