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褐斑病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桑褐斑病是一种真菌传染病,又称"焦斑病"或"烂来自斑病",是由桑粘隔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桑树叶部的一种病害,也是冬春伐桑园桑树常见病害。
桑褐斑病是桑园普遍发生的重点病害,90%以上的桑园都能发现该病,严重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进入雨季后(5月20日)开始危害,8月后可见严重危害状,发病360百科初期病斑少而小,病叶勉强能喂蚕,受病害的桑叶随病害的加重病斑多而大,最后连成片,使病叶枯萎,提早脱落或是整宣到造送守怕酒们叶腐烂,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无法养蚕。
引发褐斑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如桑园土壤环境、栽植技术、管理技已氢术、肥培技术、气候环境等,防治褐斑病应从消灭越冬病菌,改进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桑树本身抗病力,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 中文名称 桑褐斑病
- 别名 焦斑病、烂斑病
- 为害作物 桑树
- 病原 桑粘隔孢菌
- 为害部位 叶片
病原特征
病原为桑粘隔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 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格孢属真菌。
形态特征
病斑上的粉质块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开始形成于病叶表皮下,其后突破表皮面外露。分生孢子盘直径60-150微米,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副气正也连顾黄女定为单胞,分生孢子棍棒形,或是圆筒形,两端圆,顶部稍细,有3-5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大小为(30-5来自0)微米×(3-4)微米。
生理特性
菌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适合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菌落平均直滑当查湖妈子黑径在2.92厘米以上,其中菌落直径在25℃条件下可360百科达4.65厘米,菌落在10℃和40℃培养条件下基本无法正常生长,在35℃时生长开始变缓慢。菌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所呈现的颜色稍有差异,当温度为30℃以上时菌落为白色,而在25℃以下时,菌落呈均匀同心圆分布且菌落中央为红色,在20-25℃时菌落形态较为出致密,在其他温度下较为疏松。
pH值在3-11之间,菌落均能生长,随着pH值的增大,菌落的生长速度加快,最适pH值为11,菌落平均直径为6.65厘米。菌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生长,菌落颜色及形态基本无明显特差异,最适光照为全光照,平均菌落直径为5.47厘米,其次是16小时光照,平均菌落直径为5.20厘米,再次是12小时光照,平均菌落直径为4.77厘米,总体上来说,桑褐斑病病原菌适合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
为害症状
早期症状:病斑呈现于叶片的正反两面。最初为淡褐色,水浸状的的小斑点,病斑少而小,病叶尚可喂蚕,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逆着光看轮廓十分明显。
中期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园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的病斑,有时病斑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约为2-10毫米,病斑边缘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淡茶褐色或灰色,其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粉质块,叶片光合作用减退,桑叶减产明显或降低桑叶营养价值。
晚期症状:该种桑树叶片上的白色或微红色粉质块后期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振国多绍齐东真材消罪叶脉被侵染亦变成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受害发病严重的叶片,病斑多而大,往往连接成片,不久使病叶枯焦,形成"焦斑""烂叶"提早脱落或整叶腐烂,严重地块叶片脆化、枯黄脱落。
侵染循环
病菌来自以厚垣孢子形式的分生孢子和360百科遗落地表未腐烂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越冬病原菌存在并循环侵染。当年病菌以分生孢子盘越冬,遗落地表未腐烂的病叶、病枝、病枯叶,杂草等在冬季未进行彻底清理,第2年病菌借助风、雨、昆虫等传播途径到达桑叶表面,经气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亦可能以菌丝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的差甚审换之伟细沙菌源,落在叶面上的分生孢子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迅速萌发侵入,一亚教没配毫华的商善般从病菌孢子附着新的叶片开始,隔10天左右致适开数背须料爱即产生新的病斑,再过4善倍针接每有兰药-5天,新病斑上又能产生粉质块,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随庆于部在整个桑树生长季节如条件适宜,育你两包核学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为害。
流行规律
发病规律
留类武轮得 高温多湿利于褐斑病的发生航施板地,多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高、降雨频繁的年份发病多而重,栽植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桑园发病重,阴雨春班宜距讲多景样连绵、多湿环境发病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然验良以及肥培管理差、偏施氮阻意肥的桑园易发病,桑树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荷叶白早青桑、桐乡青、湖桑197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强,而火桑、山马另妈建调定东河小官桑、红皮大种、望海桑等品抗病力较差。褐斑病的发生与气象环境关系密切。例如浙江杭嘉湖区群众植将阳补宣经验,可以根据降水量和当年4月中下旬平均每片叶上的小斑点来预测当年该病是否流行。一般春季发病较少,进入夏秋季发病到达高峰期,讨印谓财答7-9月是发病的重要时期。
流行原因
- 桑树栽培模式严统言城弱散支道处及管理不善引发:桑史皮洲杀故型本学准案困园为密植桑,光照不充足,空气流通性不好,桑园多湿,土壤中有机肥的含量歌却括息刘也不高,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及流行。经试验调查表明,夏伐桑园的发病率依讲空毫宗阿进小于春伐桑园,套种桑园的发病率最高。冬季桑园管理不够重视,未及时进行伐条、清理,发病后没有对症及时防治。
- 桑树品种的选择不当:种间抗病性的差异也很大,桑园栽植了抗病力差的桑品种。如栽培火桑、小官桑、红皮大种、望海桑等品种的抗病力较差,如辽宁省则以朝鲜秋雨最易感病,其次是黄鲁桑。
- 施肥水平低:桑树缺肥缺水,施肥量不足或是单一,桑树生长不良,抗病率下降,病菌极易侵染而发病,如施肥不当或过量,养分不平衡。少施有机肥,偏施氮肥,桑树徒长,叶质差,枝叶组织软弱,细胞中可溶氮积累过多,降低桑树的抗病性,增加感病机会。
- 桑园环境不良:桑园栽植位置的密度、地形、地势、风向、水土保持不合理,形成地下水位太高,土壤肥力薄,桑园通风换气难,不利水土保持,不透光,多湿不利于排水,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 气候的影响:气候条件是引发病害及流行的主要原因,高温多湿、阴雨连绵的气候环境最利于桑褐斑病的发生及迅速扩散。
防治方法
引发褐斑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如桑园土壤环境、栽植技术、管理技术、肥培技术、气候环境等,防治褐斑病应从消灭越冬病菌,改进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桑树本身抗病力,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农业防治
- 消灭病原: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是第2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应在冬季落叶前和健全叶一并摘除,清理地面落叶,深翻桑园,把地面病残部分一律翻入深土,冬季修剪桑树时把弱小枝、枯枝、病枝、虫害枝彻底剪除集中烧毁。
- 栽植抗病桑品种:桑褐斑病多发地区可栽植抗褐斑病强的品种,如油桑、伦教40号、桐乡青及湖桑系的湖桑32号、湖桑7号、湖桑197号等。
- 加强肥培管理:改善桑园环境条件,避免栽植过密,低洼多湿桑园要及时开沟排水,使桑园通风透光良好。
药剂防治
发现每株桑树有几片叶发病,每叶有4-5个褐色斑点时应立即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0.05%的洗衣粉作着剂),以后隔10-15天再喷洒1次;发病严重的桑园,在春季桑树发芽前普遍喷1次4-5°Bé的石硫合剂,或在秋蚕结束后,可喷1-2次0.7%的波尔多液。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