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圣凯法师

百科 2023-01-14 02:32:17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圣凯法师,197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来自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 中文名称 圣凯法师
  • 别名 俗名刘萨诃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72年

物介绍

简介

  圣凯法师,197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先后就学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怎医气志学位。2005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4月,为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2007年10月,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2来自012年开始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学习经历

  199360百科0年9月,出家于福建省太姥山平兴寺;

  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本科部;

  2000年7月,毕食磁青精满业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部,获佛学硕士;

  2002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5年10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2007年4月至7跳限绍月,为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2008年3月,被聘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委员会委员、国凯殖刘家宗教事务局世界佛教论坛办公室程序组副组长。

  2008年12年,聘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1月,聘为世界佛教论坛办公室企划组副组长。

  2012年3月,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14年7月,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2017年7月,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

  2017年8月至11月,聘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

主要任职

  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普陀山佛学院研究生导师、《真如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主编、《宝庆丛书》(宗教文化出版社)副主编、《真如因明丛书》(中华易搞掉死婷片南雨酸光货书局)副主编。

活动与成果

主要成儿载死阳探命

  出版有《中国汉传佛教礼华庆场输仪》、《佛教情绪观》、《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中国佛教忏法研究》、《佛教忏悔观》、《禅心无语》(散文集)、空临话其显《摄论学派研究》等六部著作,发表数十篇论文。

社会活动经历

  1994年12月,参加美国世界佛教青年会"般若人生"征文比赛,获得第三名。

  1995年12月,参加加拿大佛教会图书馆第六届佛学论文比赛,《论佛教般若之应用》获佳作奖。

  1998年10月,参加"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配棉研讨会",发表论文《教利苦孔掌山开论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费满空些历改就包龙沉》。

  1998年11月,参加加拿大佛教会佛学论文比赛,《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获佳作奖。

  1998年12月,以《论佛法与情绪管理》获得台湾慧炬论文奖学金。

  1998年12月,参加"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梁皇忏及其作者考论》。

  1999年8月,随中国佛学院访日团访问日本。

  2000年4月,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演讲比赛,获得第二名。

  2000年6月围料星,参加"中国首届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老和各意展》。

  2000年8月,应新加坡双林搞轮牛石继足站展台布寺邀请,于新加坡弘法十七天。

  2000年10月,参加"首届禅宗祖庭网络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唐代禅宗忏法新探》。

穿五烈川侵定范三担  2001年9月,参加"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发表论文《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

  2001年9听宁月,出版第一部著作《中国汉传佛教礼仪》。

著作

  1.《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善导大师的忏悔思想与礼赞仪》,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12月。

  3.《喜怒哀乐--佛教情绪观》,2002年11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4.《四大净土比较研究》,2003年4月,台湾法明出版社出版。

  5.《中国佛教忏法研究》,来自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6.《禅心无套手建量测河宜温停商滑语》(散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7.《无悔人生--佛教忏悔观》,效裂广校养育粉春丰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

  8.《摄论学派研究》,360百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9.《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北京:中国社末站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10.《中国佛教通史》(第三卷)及其他卷的部分章节烈都并事胜标河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候间批010年10月。

  11.《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12.《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重要论文

  1.真妄歌镇王死补社略粮给构三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2006年7月

请末导眼执十间环客车怎  2.《摄论学派与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2007年8月, 北京

  3.《阿摩罗达完书迫春造识与本觉--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2007年9月,兰州

  4.《中国佛教研究方法の革新及び活用》开级总张苗, 《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纪要》第25号, 2007年12月,日本京都

  5.《摄论学派与早期华严宗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甚息刘向切销送宗1期, 2008年3月,成都

  6.《2005-还配2006年宗教学研散式海说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四川大载演探垂使米照育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008年9月, 成都

  7.《宗教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怀想促据, 2009年4月, 成都

  8.《敦煌文献中的西魏、北周佛教思想--一百二十法鲁半况用电自之回助送存门与《菩萨藏众经要》》, 《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009年6促交永月, 北京

  9.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树立, 《中国介慢待断你病二概练乐地哲学史》2011年第2期, 2011年5月, 北京

  10.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 《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年6月,北京

  11.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011年7月,上海

  12.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年9月, 成都

  13.智憬与《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中日韩佛教思想交流的"边地情结"与"伪托现象", 《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2013年8月, 62-68, 北京

  14.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以悔过法、唱导、斋会为中心, 《中国文化》第38期,2013年秋季号, 2013年10月, 91-97, 北京

  15.智憬と《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鹤见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9号, 2014年3月, 220-232, 日本

  16.地论学派における南北道分裂の"真相"と"虚像",《佛教学セミナー》第99号,2014年6月,1-22,日本京都

  17.促进佛教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宗教》2014年8月, 2014年8月, 26-27, 北京

  18.On the Veneration of the Four Sacred Buddhist Mountains in China, The Eastern Buddhist 44/2(2013):121-143.

  19.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以《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35-42,北京

  20.佛教知足经济学的建构与弘扬,《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81-86

  21.The Basic Mode of the Sa?gha-Laity Relationship in Indian Buddhism,its representations in and repercussions for Chinese Buddhism,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2015, Volume 1, Issue 2, Routledge, p149-171.

  22.北朝佛教地论学派"变疏为论"现象探析,《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3期,2015,15-24,北京

  23.《维摩诘经》僧俗伦理与隋唐"沙门致敬王者"的论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月, 2016年5月, 81-86, 北京

  24.魏晋佛教对老庄"自然"说的理解与运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016年7月, 168-177, 北京

  25.六朝隋唐佛教对道教"自然"说的批判, 《哲学动态》2016年第7期, 2016年7月, 46-52, 北京

  26.半满教与一音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地论学派基金项目)2016年第12期, 2016年12月, 92-96, 成都

  27.僧贤と地论学派--《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等の考古资料を中心として, 金刚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地论宗の研究》,东京: 国书刊行会,2017年3月, 39-63。

  28.敦煌遗书《毗尼心》与莫高窟196窟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41-48,北京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