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3GPP系统架构演进

百科 2023-01-15 17:56:04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3GPP系统架构演进》是2013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怡华和许慕鸿。

  • 书名 3GPP系统架构演进
  • 作者 姜怡华、许慕鸿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
  • 页数 504 页

简介

  姜怡华、许慕鸿、习建德、朱西鹏、朱丽等编著的这本《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整己求章伤末理谈化杂苗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的原理和设计。全书共分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SAE项目背景以及轻轮迅袁统置核心网的演进路线,SAE系统的需求,SAE系统架构,SAE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来自特性,移动通信系统中重要预充心的移动性管理、位置管理功能、会话管理功能,移动通信系统中的QoS机制和PCC架构,SAE系统的安全机制,SAE360百科系统与其他系统间进行互操作时涉及的问题,SAE架构的引剧门北矿世引给入对IMS系统的影响,S针兰常限AE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协议--变终如服兰督略激GTP,SAE系统中的各种语音解决方案,机器类型的通信技术,WLAN对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业务进行分流但山孙的技术,家庭基站技术以及家庭基站在移动网络中未助种触所起到的分流作用,SAE系统中的应急通信技术,以及中继技术等。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围绕SAE体系架构和系统设计必思读终甚粮妒视画需的基本要素,用通信行业技术人员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有选择地介绍相关技术和接口协议,力图使读者对SAE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理解宪轻料。《3GPP系统架七肥构演进(SAE)原理与司具却以设计(第2版)》能够帮助我国的LTE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SAE的理解,并为我国企业和高校研究人员研究设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系统提供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SAE项目背景及概述

  1.1 SAE项目背景

  1.2 3GP将得跑末解P核心网演进路线

  1.3 国内SAE技术的研究

  1.4 3GPP LTE/SAE协议结构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SAE系统需求

  2.1 概述

  2.2 基本能力要求

  2.3 多重接入和无缝移动性

  2.4 性能需求

 钟超掉员担音南 2.5 安全和私密性

  2.6 计费需求

  2.7 小结

  参考载刘色回月愿是文献

  第3章 SAE光础没阻率艺朝曾网络架构与特性

  3.1 SAE体系架构演进过程

  3.1.1 架构需求

  3.1.2 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

  3.1.3 Non-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

  3.2 基于GTP的体系架构

  3.2.1 体系架构

  3.2.2 网元功能

  3.2.3 接口协议

  3.3 基于PMIP的体系架构

  3.3.1 体系架构

  3.3.2 网元功能

  3.3.3 接口协议

  3.4 SAE网络与GPRS网络的比较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SAE基本概念与特性

  4.1 移动性和连接管理模型

  4.1.1 概述

  4.1.2 移动性状态模型

  4.1.3 EPS连接模型

  4.2 跟踪区

  4.3 永远在线和默认承载

  4.4 IP特性的使用

  4.4.1 IP地址分配

  4.4.2 IP移动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4.5 MME池区域与S-GW服务区域

  4.6 节点选择

  4.6.1 P-GW选择

  4.6.2 S-GW选择

  4.6.3 ePDG的选择机制

  4.6.4 DSMIPv6家乡链路检测功能

  4.7 多PDN功能

  4.8 负载均衡

  4.8.1 概述

  4.8.2 MME的负载均衡

  4.8.3 S-GW的负载均衡

  4.9 SAE中的UE能力处理

  4.1 SAE中的标识及其使用

  4.11 UE在ECM-IDLE状态下的可及性管理

  4.12 UE的短消息可及性管理

  4.13 Non-3GPP的网络发现及选择

  4.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GT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

  5.1 概述

  5.2 网络附着

  5.2.1 网络附着过程

  5.2.2 默认承载的建立

  5.2.3 附着请求中的APN

  5.2.4 初始附着与切换附着

  5.2.5 静态IP地址与动态IP地址

  5.2.6 NAS安全性

  5.3 跟踪区更新

  5.3.1 跟踪区更新过程的触发

  5.3.2 跟踪区更新过程

  5.3.3 负载均衡

  5.3.4 EPS承载上下文的同步

  5.3.5 不同场景的跟踪区更新过程

  5.4 业务请求

  5.4.1 业务请求过程的触发与执行

  5.4.2 业务请求与RRC连接建立

  5.4.3 空闲状态下的用户平面终结点

  5.4.4 承载的恢复

  5.4.5 寻呼重传

  5.4.6 下行数据的寻呼触发及限制

  5.4.7 用户平面快速建立

  5.5 S1连接释放

  5.6 GUTI重分配

  5.7 网络注销

  5.7.1 注销过程的触发和类型

  5.7.2 不同注销过程的特点

  5.7.3 注销过程中MME与HSS的交互

  5.8 HSS用户文件管理

  5.9 多PDN连接

  5.9.1 默认PDN连接

  5.9.2 多PDN连接的建立

  5.9.3 多PDN连接的释放

  5.1 信令缩减

  5.10.1 信令缩减的需求

  5.10.2 方案选择

  5.10.3 ISR的原理

  5.10.4 TIN的使用

  5.10.5 SGSN/MME结合节点

  5.10.6 M-TMSI与P-TMSI的映射

  5.10.7 GUTI与RAI/P-TMSI的映射

  5.10.8 周期性TAU与隐式注销

  5.10.9 ISR的激活

  5.10.10 ISR激活时的下行数据传输

  5.10.11 ISR的去激活

  5.10.12 ISR激活时的承载删除

  5.10.13 ISR激活时的网络注销

  5.10.14 承载状态的同步

  5.11 E-UTRAN内部切换

  5.11.1 E-UTRAN内部切换的类型

  5.11.2 X2接口的必要性

  5.11.3 S1切换的执行条件

  5.11.4 MME/S-GW重定位的必要性

  5.11.5 路径转换

  5.11.6 CN间切换(数据前转)

  5.11.7 未被接纳的承载的释放

  5.1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MI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

  6.1 基于PMIPv6协议的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6.1.1 S5/S8接口PMIP下的E-UTRAN初始附着

  6.1.2 位置更新

  6.1.3 网络去附着

  6.1.4 多PDN连接

  6.2 可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6.2.1 网络附着

  6.2.2 网络去附着

  6.2.3 多PDN连接建立

  6.3 非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6.3.1 概述

  6.3.2 网络附着

  6.3.3 网络去附着

  6.3.4 多PDN连接建立

  6.4 Non-3GPP接入系统的位置管理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会话管理

  7.1 基于GTP的承载管理

  7.1.1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

  7.1.2 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

  7.1.3 P-GW发起的不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

  7.1.4 承载删除的过程

  7.1.5 UE请求的承载资源修改过程

  7.1.6 承载建立时QoS的发起

  7.1.7 专用承载的保留

  7.1.8 承载标识的分配

  7.1.9 承载修改过程的触发

  7.1.10 QoS的改变对承载修改过程的影响

  7.1.11 LBI的使用

  7.1.12 PTI的使用

  7.2 基于非GTP的承载管理

  7.2.1 概述

  7.2.2 承载的建立

  7.2.3 承载的修改

  7.2.4 承载的删除

  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QoS与PCC

  8.1 SAE的QoS架构

  8.1.1 概述

  8.1.2 EPS承载QoS架构

  8.1.3 EPS与3GPP UTRAN/GERAN之间QoS映射准则

  8.2 SAE中PCC架构

  8.2.1 概述

  8.2.2 PCC的演进历史

  8.2.3 EPS PCC架构选择

  8.2.4 EPS PCC架构中多PCRF路由机制

  8.3 SAE中的PCC/QoS机制

  8.4 策略增强演进方向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SAE系统安全

  9.1 用户的身份认证及AKA

  9.2 密钥及生成

  9.3 信令和用户数据的加密

  9.4 信令的完整性保护

  9.5 移动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

  9.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EPC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

  10.13GPP系统间改变

  10.1.13GPP系统间互操作架构

  10.1.2 传统UMTS CN与EPC的连接方法选择

  10.1.3 GGSN与EPC的共存

  10.1.4 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RAU/TAU

  10.1.5 空闲状态UTRAN/GERAN与E-UTRAN系统间改变

  10.1.6 连接状态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改变

  10.1.7 EPS承载与PDP上下文的映射

  10.1.8 数据前转

  10.1.9 MME与UMTS HSS间接口

  10.2 基于PMIP的系统间切换

  10.2.1 3GPP接入与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普通切换

  10.2.2 E-UTRAN接入系统与cdma2000之间的优化切换

  10.2.3 3GPP接入系统与移动WiMAX系统之间的优化切换

  10.2.4 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切换特性

  10.3 GTP网络与PMIP网络之间漫游的解决方案

  10.3.1 直接对等解决方案

  10.3.2 代理交互解决方案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SAE对IMS的影响

  11.1 概述

  11.2 IMS的本地路由疏导

  11.2.1 本地路由疏导的场景

  11.2.2 本地路由疏导的方案选择

  11.3 IMS的媒体面路由优化

  11.4 IMS本地路由疏导和媒体面路由优化的比较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SAE中的GTP

  12.1 概述

  12.2 GTP消息定义

  12.2.1 GTP消息粒度

  12.2.2 GTP消息定义规则

  12.2.3 GTP消息头的增强

  12.2.4 GTP的信元定义

  12.2.5 消息的附带发送(Piggyback)

  12.3 GTP隧道及可靠传输

  12.3.1 GTP隧道

  12.3.2 非可靠传输及序列号应答

  12.3.3 消息嵌套的隐喻

  12.4 异常处理

  12.4.1 异常处理概述

  12.4.2 部分节点失败处理

  12.4.3 条件性可选参数

  12.4.4 路径失败

  12.5 GTP-U

  12.5.1 用户平面特性概述

  12.5.2 数据转发结束标识

  12.5.3 序列号

  12.5.4 错误指示消息

  12.6 GTP端口及兼容性

  1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LTE语音解决方案

  13.1 概述

  13.2 Voice over 2G/3G

  13.2.1 CSFB

  13.2.2 多模双通

  13.2.3 其他方案

  13.3 Voice over LTE

  13.3.1 CS over PS

  13.3.2 IMS Voice over LTE

  1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机器类型通信

  14.1 概述

  14.2 过载控制

  14.3 EAB

  14.4 MTC网络架构

  14.5 MTC用户标识

  14.6 MTC终端设备触发

  14.7 PS Only

  14.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WLAN分流技术

  15.1 概述

  15.2 WLAN分流场景及需求

  15.3 WLAN分流关键技术

  15.3.1 多接入PDN连接和IP流的移动性(MAPIM)

  15.3.2 多接入PDN连接(MAPCON)

  15.3.3 IP流移动性(IFOM)

  15.3.4 非无缝接入

  15.3.5 基于S2a接口的可信WLAN接入方式(SaMOG)

  15.3.6 ANDSF增强

  15.3.7 基于应用的ANDSF策略--DIDA

  15.3.8 用于IP接口选择的运营商策略(OPPIIS)

  15.3.9 ANDSF与其他选网方式的区别

  15.3.10 基于位置的WLAN网关选择(LOBSTER)

  15.4 可信WLAN接入主要功能及流程

  15.4.1 可信WLAN接入的场景

  15.4.2 对终端无影响的解决方案的假设

  15.4.3 对终端无影响方案架构

  15.4.4 IP地址分配

  15.4.5 附着过程

  15.4.6 终端/TWAN发起的去附着和PDN连接释放过程

  15.4.7 HSS/AAA发起的去附着过程

  15.4.8 P-GW发起的资源分配去激活过程

  15.4.9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

  15.4.10 P-GW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

  15.4.11 HSS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

  1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家庭基站技术

  16.1 家庭基站基本功能

  16.1.1 家庭基站的背景和应用

  16.1.2 家庭基站的业务需求

  16.1.3 家庭基站的基本架构

  16.2 家庭基站分流技术

  16.2.1 LIPA/SIPTO场景及需求

  16.2.2 解决方案

  16.2.3 关键技术

  16.2.4 技术研究现状

  1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 应急通信技术

  17.1 概述

  17.2 紧急呼叫系统架构

  17.2.1 IMS系统架构要求

  17.2.2 EPS功能要求

  17.3 紧急呼叫业务实现

  17.3.1 EPC承载层实现

  17.3.2 IMS业务层实现

  17.4 优先服务技术

  1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 中继技术

  18.1 中继架构的需求和特点

  18.1.1 背景

  18.1.2 应用场景

  18.1.3 架构设计需求

  18.1.4 RN架构所支持的UE移动性

  18.2 E-UTRAN中的中继架构选择

  18.2.1 概述

  18.2.2 候选架构

  18.2.3 方案选择

  18.2.4 固定Relay的架构

  18.3 中继的网络特性

  18.3.1 RN的附着

  18.3.2 RN的服务节点选择

  18.3.3 RN的注销

  18.3.4 RN的QoS模型

  18.4 移动中继概述

  18.4.1 需求场景

  18.4.2 现有方案介绍

  18.4.3 候选方案

  18.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信令流程举例

  附录1 E-UTRAN附着--基于GTP

  附录2 E-UTRAN附着--基于PMIP

  附录3 伴随S-GW改变的TA更新过程

  附录4 基于PMIP的TA更新过程

  附录5 网络发起的业务请求过程

  附录6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

  附录7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拒绝

  附录8 E-UTRAN到UTRAN Iu模式的RAT间切换

  附录9 GERAN A/Gb模式到E-UTRAN的RAT间切换

  附录10 I-RAT切换取消

  附录11 S2a接口基于PMIPv6协议的初始附着流程

  附录123GPP E-UTRAN到cdma2000 HRPD接入网络激活模式下的优化切换

  附录12.1 预注册阶段

  附录12.2 实际切换阶段

  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