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高考不考族

百科 2023-02-04 10:23:34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高考不考族也叫"高考弃考族"、"弃考族",是伴随着高考而出现的新名词,特指高中毕业将进入来自高考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放弃高考的一个教劳香伤波派铁离学生群体。在中国教育动搞稳右统做研究机构发布的《2012年高招报告》中,4年来,全国高考人数下降了140360百科万人,高考呈现出"三放弃"的态势,即放弃报名、放弃填报志愿和放弃录取报到。数据显示,2008年是全国高远例考人数的峰值,达到创纪录的1050万人,此后开始逐年递减,1020万、946万、933万,直到2012年的900万。"高考弃考"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社会现象。

  • 中文名称 高考不考族
  • 别名 弃考族
  • 中文别名 高考弃考族
  • 类型 三放弃

解读概念

  ​

高考不考族

  "高考不考族"也叫"高考弃考族"是伴随着高考人数的峰值到开始逐年递减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特指高中毕业将进入高考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放弃高考的一个学生群体。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从2008年开始的1050万到国战跑区露剧宽皇2013年的933万,高考人数连续缩减。其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弃考族",据教育部截至目前的数字,今年缺席高考的学生约有28万。是什么动机,让他们无缘中国经典的高考场面?

  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利益的社会活动,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对高考的巨大关注与投入充分表明了其重要的地位。"高考弃考"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社会现象。分析弃考现象,透视其原因,阻止其发展,对于引导教育健康发展,矫正社会不良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来自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念降似阻短趋庞大

  "上海两所'神一样'仅误设夜侵的高中,大批学生在高考前已被国外大学录取"、"有些班级考前居然只剩下几个人还在上课"……高考刚结束,几条微博却又引发人们对目前国内高考制度的热议,"优质生源早已被预订,国内大学招收到的到底是什么层次的学生?"

  数据显示,最近4年来,全国高考人数减少140万,而高考中放弃报名、放弃志愿填报和放弃报考现象也日益突出。"商艺渐液移室派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对国内现行教育体制和大学教学的金考无奈",教育专家熊丙奇一针见血空同叫千独病造云苦

高考不考族

  正如钱斌所说的那样,近年来,"不考族"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以上海为例,当地几所传统意义上的名牌高中,其应届高三毕业班中,近半数的学生都在高考前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去向。

  在以外语教学见长的上外附中,学校今年219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80多名学生已经获得国外高校的录取通360百科知书,80多人被保送,只剩下不到40人要继续参加高考。记者了解到,上外附中往年毕业生去向,三成出国留学、三成保送直升,剩下接近四成的学生参加高考。而在今年,出国的人数明显增加。

  而另一所名校复旦附中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该校本届毕业生400人,高考前确定冲三身模还讲花站们村精出国的有103人,占26%,另有162人被保送,各高校预录取135人。而在近期的微博上,有人甚至将这两所学校称为"神一样的学校"。

写投未硫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表示,高三学生选择去读洋大学很早就有,只是原来仅存在于个别学生。直至最近几年,参加洋高考、去国外读本科渐成风气,"这种现象在一些优质高中尤为突出"。

  专业从事高中生出国培训的业内人士孙敬涛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近几年一直在分析选择出国的高中生,"我们制作了一条曲线,处晚发现前几年的都是比较平稳的,直到2007年,人数突然呈现井喷式增长"。

  记者调查后发现,映六民毛革本粉续零背情高三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洋规模日益扩大并非上海一地。有消息说,武汉一所重点中学一个年级有接近40人拿到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集体放弃高考。

  在中国教育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2012年高招报告》中,近4评械什期积款参年来,全国高考人数下降了140万人,高考呈现出"三放弃"的态势,即放弃报名、放弃填报志愿和放弃录取报到。数据显示,2008年是全国高考人数的峰值,达到创在市许低纪录的1050万人,此后开始逐年递减,1020万、946万、933万,直到今年的900万。

现实影响

积极影响

  理性分析高考弃考现象,你会发现它反映的并非完全是消极因素。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真正开始,人们通过公平竞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历史的进步,但也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尴尬局面。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人们的选择开始多元化,对人的评价也开始多元化,毫见映间祖足影持列商高考弃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发展。

  从另一方面看,高考弃考现象也为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组商充短名态完太的功利化敲响了警质束头油钟,它必将促进我国教育制来自度改革,其中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

消极影响

  360百科毋庸讳言,高考弃考现象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现象。首先,它反映我国优秀人才流失和湮没卫切农单管低离先的现象正在发生,影响我国的可强红持续发展。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择加盟外国高校,短期危害是导致国内大学的生源质量下降,与国外高校的肉军木室则关研庆愿毛竞争力削弱,长期危害是我国在高新技术、尖端前沿领域人才减少,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它反映了我国农村地区以及城市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降低,阻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支卫内进示编于危水含在大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般目系报源端质极为重要的途径与手段,如果贫困学生(包括农村和城市)认为上大学艰难,上大学前途无望,复原卫那么必将埋没一大批真正的人才,长此以往,高等学校可能演变成为富贵子弟俱乐部。高中学生放弃高考,也就意味着放弃进入高等住论罗别表示其挥学府继续深造提高自身干开鱼当记东诉周素质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及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不公平现象正在加剧。贫困学生上不起大学,上了大学更加贫困,这是社会不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应该"揽天下英才而教之",如果因为身份、贫困而将一批优秀学子拒之门外,必将使社会不公平现象在教育领域蔓延,从而形成社会不公平的恶性循环。

学生痛陈

  随着中学生出国人数的上升,出国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除了出国中介、名牌高中的绍厚针各委末门视甲国际部之外,还有专门从高一入学就开始将学生往洋高考方向培养的办学机构。在上海,上师大附属剑桥国际学院就属于其中一例。

  高考前,该校总共有200人的高三年级中,有12人同时被牛津大学录取,创下了牛津大学有促尽很史以来在中国同一所学校同一届学生中录取人数新纪录。在已有的4届毕业生中,100%被国外正规大学录取,其中有81名毕业生被世界排名前10位的顶尖高校录取,255名毕业倍言适集曲鲜陆生被世界排名前100旧则周每永总普笔权测她位的大学录取。

  已经手握美国莱斯大学录取通知书的90后女孩韩佳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兴奋之情,"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这里不需要重复做题,也不需要经常为考试犯愁。如同朋友一样的外教,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像国内高中那样错制镇能论误架和称逼着死记硬背"。

  利用课余时间,韩佳颖在繁忙的高三阶段还能组织起一个cosplay社团。上师大剑桥国际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里像韩佳颖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全面发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大方向,这也是国外高校所青睐的类型"。

  韩佳颖说,国外高校更看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辨性,以及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特别是高中阶段有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就比如从报考SAT,到体检、办理签证,都是我自己完成的"。韩佳颖笑着对记者说,自己从初中起就抱定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出去读大学的愿望,"国内的教育理念是中小学该玩的时候不玩,到大学真正该努力的时候却开始放松了,整个都颠倒了"。

成因分析

社会因素

  1.社会开放程度加大,使个人成功的渠道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镇化步代加快,社会结构已由封闭型或半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社会过渡。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流动空间扩大,社会流动渠道增多,昔日通过考试改变自身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已经不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在农村人看来,既然进城打工赚的钱并不比读大学后赚的钱少,获取成功的机率也不比大学生低,那么高考也就并非是非过不可的独木桥了。此外,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国力的强盛,百姓经济实力的提升,出国留学成为更多百姓家庭的一种选择;况且国外教育设施、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对中国人出国留学仍具有强大吸引力。

  2.社会产业结构粗重化,导致劳动力需求的低重心。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起飞。但中国经济的起飞依赖的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粗重化,即以简单加工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而对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即所谓"白领"的需求明显不足,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由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因此社会产业结构对高中学生弃考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对于拿了高中毕业证书的一些人来说,经不经历高考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社会对成功标准评价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一个人是否成功,似乎也不是以个人能力高低或者对社会做出贡献大小为衡量标准,而财富的多寡则从评价标准的边缘逐渐移至评价标准的核心。

学校因素

  1.高等教育功利化为贫困学子增加了求学障碍。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趋向功利化,高校收费不断增长。面对高额的大学学费,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均面临多种考虑。上大学是投资,这已经是家长们的共识。无形的市场之手,牵动着家长和学生的思维。从机会成本来看,放弃高考,博取最大的利益成为一些考生主动放弃高考的原因之一。

  2.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学困生"被弃考"。一些高中迫于升学率比拼压力,高考前常常召集部分学困生做思想工作,劝其"自动"放弃高考。"被自动"放弃高考的考生不仅丧失了一次体验高考的机会,更是充当了升学教育模式下功利性教育、不公平教育的无辜牺牲品。此外,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导致高中学校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增加呈不断递减趋势。

  3.自1999年我国实行扩招制度以来,高校在校人数每年都在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增至629万人,招生人数之多,增长之快直接导致高校师资短缺,软硬件投入滞后,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教学质量下降,这让一部分人看淡了大学教育,于是主动放弃高考,另寻他途。

个人因素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地区盛行。既然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并不通畅,上大学自然逐渐失去了它原有魅力,农村考生弃考也不足为奇。

  与之相对应的,就读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对老师家长具有强烈反抗和叛逆心理,因此学生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和交流,所以群体归属感特别强。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孩子中非常常见。所以一旦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不想读书或者被迫退学,其他的成员心理上就会受到影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进退"的跟风现象随之产生,使得不少学生选择了退学,高考弃考的学生人数因此也会有所增加。

其他因素

  1.部分考生已被提前录取,包括264名普高类考生(保送、普高单招、高水平运动员等)和582名高职类考生,这两个数字加起来为846人,占弃考者总数四成;

  2.部分艺术类考生因单考成绩不理想放弃高考;

  3.部分考生选择出国读书放弃高考;

  4.部分考生因身体原因或成绩不理想而放弃高考。

  5.由于对"投入产出比"的希望降低,或者因家庭贫困。

专家观点

  折射出对国内教育的失望

  统计显示,目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仅每年支出的学费、生活费为所在国做出的"贡献"--美国290亿元、澳大利亚900亿元、英国200亿元。

  高昂的费用,但家长和学生依然乐此不疲,甚至愿意为此拒绝国内名校抛来的橄榄枝。"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差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域教授吴遵民表示,高考过分强调分数对学生的评价,导致中小学校不得不将考试分数视为"最高指标",有些还与教工的奖惩挂钩,"直接后果便是我们的孩子从小缺失人格教育,不懂得如何培养独立的思想。分数,耗尽了学生所有的精力"。

  丁光宏则认为,高考的实质就是"各地考试部门把考生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像发牌一样发给学校。必须承认,这种方式可以在目前环境下保证相对公平,但作为录取的双方,考生和学校却都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选择权"。

  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预测,只要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没有切实提高,教育制度没有真正改革,中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洋的群体只可能越来越庞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一些诸如自主招生等有益的尝试,但收效并不明显"。熊丙奇说,逐年递增的出国人数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和家长对国内教育的失望和不信任,"如果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弃高考,这对中国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放弃高考,但别放弃学习

  对于连续几年来高考生人数锐减、"弃考族"却不断增多的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除了与出生人口有关的"自然减员"外,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有些大学生薪水不及农民工等,也是导致高考弃考学生增多的原因。

  从事教育研究的李林教授对此称,人生的选择是多元的,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功的可能,高考绝非是走向成功人生的"独木桥"。"但是,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孜孜以求的学习,离不开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知识可能来自书本和学校,也可能来自于生活和阅历。放弃高考可以,但不能放弃学习,一个人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李林指出,社会的用人机制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作出调整,例如不应再"唯学历",而应创建多元化的人才遴选机制等。

  看起来很美 风险也很大

  就弃考现象,教育专家表示,至今,教育和高考,仍是大部分中国学生改变命运的主要渠道。放弃高考、放弃学历的保驾护航,风险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农村学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但还是要三思而后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已经让每年毕业的数百万大学生,一出校门就成为了失业者。如果没有学历,又缺乏技能的话,还能用什么去拼?

  还有学生不堪高考压力,选择休学在家,他们也成为了今年普高的弃考生。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弃考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只是出于对考试的畏惧。对这部分群体来说,弃考是一种退缩和懦弱,没有任何意义。

  对高考弃考现象的反思与对策

  对于当前的大规模弃考现象,我们需加以重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谋高考弃考之对策。

  第一,政府应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率;加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纠正民众特别是农村地区家长、考生的功利主义和短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贯彻落实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平民教育;相关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师资、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给予农村贫困考生高考政策上的倾斜,以达到相对公平。

  第二,高校应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增加教育投入,降低教育成本,建立合理的学校收费制度,减轻学生入学的经济压力;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的情况下要确保教学质量,大力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与时俱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致力于培养出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机制,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参与助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三,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增强师生交流,搭建学校家庭相互沟通的桥梁,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减少因心理问题放弃高考学生人数。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