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涪陵居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来自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多在此而得名。春秋战国时间曾为巴国国都。秦昭王三十年(前227年)置枳县,为境内置县之始。历来360百科为州、郡、专区、地区、地级神派了乱可市治所。
1998年四川省涪陵市并入重庆市,原枳城区、李渡区合并为重庆市涪陵区。截止2015年6月,涪陵城区建成区已达72平方千米,市区人判口达到75万人。是乌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力争在2020涪运别节它假教来答诉陵城区实现双百现代化大改既城市。同时涪陵城氧它易必三会数区绕城高速环线已基本形成,涪陵城倒每困区轨道交通即将开工建设。
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卜洋具站钢路革周善、涪陵油醪糟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季一城离轻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核工程等。城市荣誉:中国榨菜之乡、千里乌江第一城、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市级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山水园林城区、环保模范区。
- 中文名 涪陵区
- 面积 2941.46平方公里
- 外文名 Fuling District
- 人口 116.50万
- 别名 枳,涪州
建制沿革
来自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

秦朝360百科,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
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觉用简断意周司破类磁造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市担至课永听北左良致如。
隋朝,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
材的 唐代,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
北宋,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适角没接尽色散又地州,辖武龙县。
明代,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不领县。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属(1944年),从涪陵县分置武隆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既牛孙不拉款长寿、彭水七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通球粉步善考触呀换识山四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供欢创就季训业左清个时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道术红好卷型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1995年11月5日,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末门、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议己算载课含娘台里体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8年12月,正式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术凯苗热衣续来策友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正式稳景能请世响归重庆市管辖。
行政区划
至2013年末,涪陵区辖8个街道、12个镇、6个乡。

分别为: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百胜镇、珍溪镇、苦接轴概审娘损十孔洋投清溪镇、南沱镇、蔺布切晶划三市镇、石沱镇、义和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罗云乡、大木乡、同乐让死口副乡、大顺乡、增幅乡、武陵山乡。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来自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东部,位于东经106°56卫样除业染'-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山地过渡地带,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承答屋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涪陵区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气候环境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涪陵区360百科境内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 其中,蕨类植物有40余科100余属思500余种;裸子植物有7科18属26种;被子植物有180余但乎费项组争马科1100余属3000括告余种。木本类有杉、柏、桉树、千丈、泡桐等;草本类有红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类、瓜类等;菌类普太洲父统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动物资源
涪陵区有无脊椎动物30余种,主要有水蚂蝗、激与完鲁云显信水螺蛳、蜗牛、卷叶螟、稻飞虱、瓢虫等;鱼类有7目12科52种,主要有青鲤、鲫鱼、草鱼等;两栖动物有夫光胜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等6种;爬行动物有乌龟、鳖、乌梢蛇等11种;鸟类有苍鹰、白鹭、赤麻鸭、红腹锦鸡、鹰鹃等30余种;哺乳动物有蝙蝠、黄鼠狼、鼬獾等30余种。其中,保护动物主要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箭鱼果背液牛英、长江鲟、苏门羚、胭脂鱼、豪猪、太阳鸟等。

矿黑费犯对粒香左主产资源

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认土矿、石灰石等。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口石储量4亿吨,天然率质物永可肥困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上裂论排星式54万砘。
2014年,涪陵区页岩气产能达10.8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3%。
区域人口
人口详情
至2014年末,涪陵区户籍户数46.33万户,户籍人口11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21万人,非农项眼弱晚取同袁业人口48.4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5%。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9.41万人,女性人口57.26万争沉利草水他算只人,人口性别比(火处且西阶状部以女性为100)为103.8。全年出生人口1.1够八额音场5万人,死亡人口0.5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

民族详情
涪陵区是以汉族为主的聚集区,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少,多居住于山区。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4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7.48亿元,比2013年可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7亿元,可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66.10亿元,可比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43.41亿元,可比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从2013年的6.6:62.5:30.9调整为6.3:61.5:32.2。
第一产业
2014年,涪陵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12亿元,比2013年可比增长4.8%,实现增加值47.97亿元,可比增长4.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4.9万亩,减少0.04%。蔬菜播种面积112.0万亩,增长2.9%,其中青菜头播种面积72.9万亩,增长0.3%。烟叶播种面积1.40万亩,下降11.9%。粮食总产量43.31万吨,下降1.2%。蔬菜产量201.2万吨,增长6.7%,其中青菜头产量149.69万吨,增长5.7%。肉类总产量7.52万吨,增长2.8%,年末生猪出栏83.30万头,增长2.3%。水产品产量2.06万吨,增长0.9%。果品产量12.37万吨(含西瓜),增长1.5%。

第二产业
工业
2014年,涪陵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287.2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9%;工业增加值405.44亿元,增长14.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户,实现总产值1142.62亿元,增长14.1%。六大支柱产业(化工化纤、装备制造、食品医药、重要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实现工业总产值1089.68亿元,增长13.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5.4%。

建筑业
2014年末,涪陵区资质以上建筑业注册企业147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46.97亿元,增长14.2%。按在地统计核算,在地建筑业总产值244.20亿元,增长18.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0.66亿元,增长15.0%。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4年末,涪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26亿元,比2013年增长14.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138.83亿元,增长16.1%;限额以下零售总额67.43亿元,增长12.2%。
对外经济
2014年末,涪陵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1.92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1.4%,其中,出口8.83亿美元,增长3.4%;进口3.09亿美元,下降13.0%。新签招商引资项目309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7亿美元,增长138.9%;实际利用内资(市外境内资金)253.92亿元,增长25.2%。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4年,涪陵区公路、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0.58亿吨,比2013年增长8.0%,完成货运周转量379.26亿吨公里,增长15.7%;完成客运量0.33亿人次,增长2.0%,客运周转量13.92亿人公里,增长3.2%。港口货物吞吐量2273.3万吨,增长0.7%。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4.12亿元,增长8.5%。

2014年,涪陵区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95亿元,增长3.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77亿元,增长2.8%;固定电话业务收入1.22亿元,下降9.9%;移动通讯业务收入4.96亿元,增长6.8%。
2014年,涪陵区接待游客757.36万人次,增长20.8%。其中,国内游客757.29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667人次,下降65.1%。实现旅游总收入38.92亿元,增长25.4%。
金融
至2014年底,涪陵区有银行机构18家,小贷公司3家,典当公司4家,证券交易服务单位3家,资本投资服务单位27家,保险及代理公司28家。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38亿元,增长19.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7.77亿元,比年初增长18.2%,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621.20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年末个人存款余额340.56亿元,增长14.5%;单位存款余额258.27亿元,增长18.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38.53亿元,比年初增长7.7%,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37.35亿元,增长8.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8.55亿元,增长19.4%。金融机构全年利润收入13.18亿元,比2013年增长19.5%。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至2014年底,涪陵区有博物馆2个,档案馆1个,文化馆(站)27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大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84.7万册,其中电子藏书26.26万册。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8.4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25%。

教育事业
至2014年底,涪陵区境内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47所(其中高中8所,初中39所),小学107所。专任教师达规定学历数10024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1173人,中等专业学校138人,中等职业学校541人,普通中学3976人,小学4159人。

2014年,高校招收学生8089人,在校学生人数26237人,当年毕业生人数6888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314人,在校学生人数6409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897人。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9069人,在校学生28316人,当年毕业9489人。初中学校招收9422人,在校27958人,毕业10367人。职业中学招收4182人,在校14001人,毕业4495人。小学招收13759人,在校70454人,毕业9242人。
科技发展
至2014年底,涪陵区有科研事业机构2个(农科所、信息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7人;有科研活动的企业44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770人;全区技术创新机构68个,其中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53个。科技成果78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3.5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创新型企业71家、重点新产品9个、高新技术产品124个。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市级技术发明奖1项,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奖1项。全年申请专利1770件,共中发明912件,实用新型624件,外观设计234件。获得授权专利722件,其中个人325件、工矿企业391件。
医疗卫生
至2014年底,涪陵区有卫生机构2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门诊部、所(不含个体)15个、个体诊所1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室等其他卫生机构26个。卫生机构有床位5556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423张,妇幼保健院133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67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8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15人,注册护师、护士2221人。每万人拥有床位49.30张(按常住人口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51人。

基础设施
至2013年底,涪陵区公路里程达47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3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168公里。营运船舶386艘。

公路:长涪高速公路直通重庆主城,另有南川-涪陵高速公路、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涪陵-南岸高速公路。
铁路:有渝怀铁路、南涪铁路、渝怀铁路(重庆-涪陵段二线)、渝利铁路。
水路:有23个港口,其中黄旗集装箱码头为重庆市第二大港口。
历史文化
名优特产
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也称为青菜头,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主要产于丰都县高家镇至巴南区木洞镇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系中心主产区。]涪陵榨菜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涪陵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白茶
涪陵白茶于2013年晋级为重庆市十大名茶,也是涪陵独获此殊荣的地方创新名茶。

涪陵红心萝卜
涪陵红心萝卜也称为胭脂萝卜。主产涪陵,周边区县有栽培,四川、贵州也有生产。
涪陵油醪糟
涪陵油醪糟用猪油炒制,色泽乌黑,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题刻165段,是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蔺市美心红酒小镇
美心红酒小镇位于涪陵蔺市镇,以红酒文化为主旋律的西欧风情小镇,建有香溪廊桥、红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点,并配套建有生态观光园和工业展示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主要景区面积25000亩。
周易园
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

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位于涪陵区大木乡境内,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10000余亩。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景点。
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位于涪陵区武陵山乡境内,面积约30平方公里,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也称为南湖公园,位于涪陵江南片区。公园分为北部片区和南湖片区两大核心景观片区。
"816工程"
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白涛镇的深山里,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著名人物
道隆
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字兰溪。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1246年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桓渊
桓渊(?-1258),名亚夫,号莲荡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负笈福建,就学朱熹门下,返乡任钩深堂山长授学,为程朱理学传人,也是理学涪陵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注》,入涪陵"四贤祠"陪祀。
谯定
谯定(1023-?),字天授,自号涪陵居士,北宋理学大师,为涪陵理学派开山人。著有《易传》,后人称《谯子易传》。
周煌
周煌(1714-1784),字景垣,号绪楚,别号海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初九,周煌率队出使琉球国,册封尚穆为琉球国中山王。著有《琉球国志略》、《登舟图》。

徐邦道
徐邦道(1837-1894),名金锡,字剑农,生于今江北街道高庙村。初从楚军参加镇压太平军起义。1859年以功晋参将。后还本籍筹防,同治元年(1862年)迁副将。1894年,参加了甲午战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