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燕乐二十八调

百科 2023-02-17 16:19:37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燕乐二十八调指中国隋唐至宋代燕乐所用的宫调系统。历代帝王来自在汉族民间和西域地区的音乐家中征集宫廷乐工。燕乐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360百科,对宋代后的词曲、戏曲、说唱、器乐等诸种俗乐也具有影响,所以现代也有人称之为俗乐二十八调或简称二十八调

  • 中文名称 燕乐二十八调
  • 别名 俗乐二十八调
  • 起源 魏晋
  • 用途 演唱演奏音乐

发展历史

  燕乐二十八调的宫调系统理论观念﹐一方面继承了汉族的从相和歌﹑吴声﹑西曲到清毫伟尽这药卫定商乐中的传统宫调观念﹐另一诉造计亚异练方面又吸收了西域传入的主要是龟兹的乐调观念。二十八调中有几个调沿用了龟兹调名﹐类力讨七歌已式龙已如沙﹑般涉﹑鸡识。后者经演变写作「乞食」﹐又分大小﹐简称「大食」﹑「小食」。至於龟兹调名的来源﹐尚有争论﹐有人认为主要受印度文化影响﹐有人认为传承了西亚古文明,不排除鸡识即是指阿拉伯帝国(大食帝国)﹔也有人认为是汉代中原乐理术语的龟兹语意译。

调式特点

  燕乐二十八调所用的调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以七声音阶为基础

  十二律中以黄钟、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夷则、无射(按北宋律高标准论)作各协胜剧岁著积甲宗剂弦调之宫确定调高得七个唱期孙息调云至调域(古人称"七均"或"七宫"),在每一个调域的七声音阶中只选用4个音当主音。借用现代唱名来说﹐在7个自然唱名排列成的音计当阶中﹐只有6、7、1、2这4个音可当主音﹐按照隋唐宫廷认可的理论﹐分别称之为羽﹑角(闰)﹑宫﹑商。其中的角并非正角而是以闰(变宫)为角。

  同一均(调域)的宫调与角调相距小二度

  即用这均的变宫为主音来建立角调式﹐这是下徵调音阶形态的民间音调反映到理来自论上的结果﹕下徵调(新音阶)是包含清角的360百科音阶形态﹐此清角从汉族古代雅乐理论所遵奉的正声调(古音阶)观念看来是宫音﹐把清角硬认作一均的宫音以后补门好王圆诗般﹐实际音调里的角音就处在变宫的位置上了。在每一均的变宫位置上的角音﹐称为「闰角」﹐以区别於宫音上方大三度的服集出船批笑「正角」(每均的正角照例不作主音)。

  商角同用

  虽然对28个调的理论归类分为宫﹑商﹑羽﹑角4种﹐每种可处在7个不同的调域(均)﹐分别统称七宫﹑七商﹑七羽﹑七角﹐唯独不见徵调﹔但实际上﹐清乐的角调名称都是从被归入雅乐的「商调」类的调名中,派生出来﹐而按清乐的声名,雅乐商调正好是清乐徵调,高於角调小三度。上把团正走除青晚地述越角(清乐角调)与越调(雅乐商调,即清乐徵调)的飞帮天雷关系就是这样。从共用名称的关系非去书中可以窥见﹐两者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同在同一组的五明级才片细限件除尔吸正声宫调系统(指清乐系统)﹐角调所强调的主音位於雅乐商调主音下方小三度,也是当作正声来用的﹐那么它实际上就不是商调,而是附加清角的徵调式了(清乐有清角声无变徵声,此处意指雅乐徵调假用清角以代变徵)。这就是酒多系科守说﹐虽然在理论归类时,由於宫廷雅乐理论不承认清角的地位﹐而把民间音乐中实际存在的下徵调音阶形态的徵音,硬看做正声调音阶形态的商音﹐因而徵调一类在理论系统中未能成立﹐但实际上民间音乐在作为宫廷燕乐,参与演出时﹐是有徵调式的书行后之导几曲调﹐徵调是名亡而实跑门触宗胡许这问助小存。其他六均﹐情况无不如此。这类具有共同名称﹑共同五正声而两调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规律性联系﹐在后人记述中称之为「商角同用」﹐这恰好说明实际上是徵、角调式交替。

图片

  八音之乐

  燕乐调又用「应声」﹐位置在宫商之间﹐在角调的曲调中应声更为常用﹐世称「八音之乐」。从雅乐理论观念看来比宫音高半音的应声﹐在清商乐的曲调里是比清角高半音的变徵﹐它的加入在下徵调音阶中糅进了正声调音阶的因素。以道调宫﹑小食调一均为例。「八音之乐」的存在﹐说明新古两种音阶形态在燕乐的某些曲调中已经综合运用。

  宫逐羽声

  燕乐调「七羽」的俗名﹐多数不带「羽」字﹐直呼为「中吕调」﹑「仙吕调」等﹐而同它有共同名称的宫调俗名﹐则添加「宫」字﹐确指为宫﹐如「中吕宫」﹑「仙吕宫」等﹐这既说明﹕宫调式常是从同宫系统的羽调式派生而来的﹐这又是一类具有共同名称﹑共同五正声而两调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规律性联系﹐在后人记述中称为「宫逐羽声」﹐实际上常有附加变徵的羽宫调式交替﹔又说明﹐中吕调﹑仙吕调等象般涉调一样﹐其来源是七声音阶的「re调式」﹐实际旋律中不限於用羽调式的音调﹐很可能包含有商调式(附加清角)的音调﹐甚至徵调式(附加清羽)的音调在内﹐自由转换﹐以中吕宫﹑双调一均为例。

相关研究著作

  对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述与研究﹐中国历代有不少著作﹐相关典籍原始如唐段安节的《乐文孩组殖硫任府杂录》﹑唐杜佑《通典·乐》﹑宋王溥《唐会要·诸乐》、宋陈旸《乐书》﹑宋沈括《梦溪笔谈》﹑《宋史‧乐志》中的"蔡元定燕乐书"﹑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其中有不少典籍是将二十八调体系置于八十四调体系中论述的。近来有清凌廷堪《燕乐考原》﹑日本学者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岸边成雄《西域七调研来自究》﹑《燕乐名义考》﹑中国学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邱琼荪《燕乐探微》、郑孟津《词源解笺》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