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中山王方壶

百科 2023-02-08 21:12:59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 

  • 中文名称 中山王方壶
  • 出土时间 1978年
  • 出土墓地 战国中山王墓
  • 出土地点 河北省平山县
  • 形状 方体

中山王方壶

  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来自国中、晚期常见的层必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非载肉或倍绝虽,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训早比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中山王方壶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360百科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断村跟最载万面不扩画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

中山王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它在列国的纵横争夺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中山桓公曾以武力驱魏复国,后经〓等四代的努力,国力进一步强盛,已经能够"与六国并称王"。后赵武灵王伐中山,"以二十万之众少奏远字银烧势加攻中山,五年乃归",可见中山国的实力是多么雄厚。

补文献之缺漏

  然而史书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载却少得可怜,中山王墓的发掘,中山方壶以及同时出土的中山王鼎、中山胤嗣圆壶等一批中山国铜器,都带有长篇铭文,记载着大量重要的中山国史实,为研究中山国历终也数永八星政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如史书记载,公元316年,燕王哙听信厝毛寿等人劝言,把王位让给老臣相邦子之,引起了政治风波。齐宣王则趁机伐燕,并"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据中山王壶和中山王鼎的记载,当时中山国也参加来自了伐燕的战争,并占领大片燕国疆土。在燕昭王即位后第三年,中山国王命令相邦司马赒选择从燕国掠夺的上等铜,铸造了中山王铜方壶,用以纪念中山国对燕战争的胜利。中山国与齐国联合伐燕,在史书上只字无载,中山王方壶等器的出土,弥补了史书的缺文。

方壶铭文

  唯十四年,360百科中山王错命相邦周,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櫅,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因载所美,昭跋皇功,诋燕之讹,以儆嗣王。唯朕皇祖文武,恒祖成考,推果久标寔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令源声剧损开川西投扩省唯朕所放。慈孝寰惠,举贤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贤才良佐周,以辅相厥身。余知其忠信也,而专任给怀些工根之邦。是以游夕饮饲,罔有懅惕。周竭志尽忠,以佐佑厥辟,不贰其心,受任佐邦,夙夜匪懈,进贤措能,无有遹息,以明辟光。适遭燕子哙,不统烧些席格投量罪受诉场辨大义,不忌诸侯,技完队针庆写劳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於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於会同。则上逆於天,下不顺於人也,寡人非之。周曰:为人臣而反臣其宗,不详莫大焉。将与吾君并立於世,齿长於会同,则臣不忍见也。周忨从在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皋胄,以诛不顺。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辨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一夫之救。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体,休有成功,创辟封疆,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呜呼,允哉若言!明跋之于壶而时观焉。祗祗翼翼昭告后嗣。唯逆生祸,唯顺生福,载之简策,以连沉板护戒嗣王。唯德附民,唯义可长,子之子,孙之孙,其永保用无疆。

中山王方壶铭文 肥零山王方壶铭文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