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城址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又名龟城,是一座明清时期驻军防务的大型土筑古城,永泰城东西长520米,南北宽50显省零更定走础真机0米,占地面积30万余平方米,城东、西、北三面筑有半圆形月城,城内毫般尽英原有建筑无存,出土有石碑等文物,城四周有护城河。此城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来自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永泰城铭》记:"始于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丁未春三月,迄三十六年戊申夏六月落360百科成。城凡三:大曰永泰、次镇虏、暨保定",因平面呈乌龟形,故又名"龟城"。
200层苗边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永泰城址
- 外文名称 Yongtai City
- 地理位置 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
- 所处时代 明代
- 占地面积 318 亩
历史沿革
历史上,景泰县境内的大松山和小松山(今寿鹿山和昌岭山)"左拥兰,靖,右护凉项的生续故感盟路州、古,前逼庄浪,两河则腹心,甘镇则咽喉"(《秦边纪略》载),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来自 秦朝时期为匈奴王管辖之地360百科,后因战乱被毁以废墟形式存在。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复建城池屯兵设防,名曰老虎城,古丝绸之路要隘 。
隋至唐朝中叶丝路畅通,经济繁荣,因其东山丘之上有一条通往井子川、喜集水,东西走向的长壑岘,名叫龙沙岘,历来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而闻名遐迩,故又将此通称"龙沙"。
元代,改名松疆始士解天古法兴(松山),被蒙古族占脸绝盐领,经济衰退,百姓受苦,古城也逐渐衰败;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东蒙鞑靼的阿赤兔部稳护严院四倒谈获存落侵袭景泰,并先后占据了大、小松山,利用地帮山况呀染践娘临始理优势,对宁夏、兰州、武威、张掖等地造成威胁。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使染低督置年见毫关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率兵十万征讨鞑靼,收复了黄河治司千就减以北、大漠以南的失地。为了巩固战争的成果,李汶上疏朝廷,其《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的主要内容很快被采纳,仅利用 4 个月就修建了从景泰到武威 400 余公里的长城,史称"松山新边"。而永泰古城即为松山新边中的一定三导的六律落友脚布座军事要塞。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顾其志上疏"兰州至红水五百里而遥,兰州官兵策应猝不能及",请于老虎城建堡设将为晚井书团轴宜,西南再筑两小堡,接传烽燧使首尾相应,才承子土若径牛价段力房犄角相成,边疆可恃以无恐。"遂将此地原有的老虎城改扩土误低福祖便染且又逐式建为永泰城,成为松山新边重要的军事堡城(据《创修红水县志》记载)。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3月开工,用治由明代兵备副使邢云路督工建造,次年6月告竣。 外形是一个大圆,四面瓮城。城墙设有12座炮台、4座城楼,城下有瓮城、护城河。 《永泰城铭》记:"始于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丁未春三月,迄三十六年戊申夏六月落成。城凡三:大曰永泰、次镇虏、暨保定"。 因平面呈乌龟形,故又名"龟城"。占地面渐土显委自积 318 亩,布局结构、功能完备,兵营、练兵场、火药场、武器库、草料场、马场等一应俱全,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
清雍正二年,清代名将岳钟琪回乡祭祖,于城内东西街并北角,设五眼井,以作五脏,又于北角设一大池,曰甘露池,合诸井,并名六腑。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圆克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寿鹿山北麓的永泰村,西距县城25公里。坐标介于东经103°33'~104°43',北纬36°43'~37°38'之间。
地形地求消团式守站晶牛落职需貌
永泰城址所在地海拔高度2155~2190米,为半荒漠洪积扇地貌。永泰城所在位置介于寿鹿山与老虎山之间,地势西南律何松高东北地,永泰古城三面环山,古城的主要出入口这红染意神值称镇王朝向南,古城依山月生将排兵机标靠水,很适合防御类古城的隐蔽性以及观察敌情的需要。
自然环境
永泰城址所处的景泰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间与干旱区间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6°~9°,多集中在夏季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景泰县多年平均风速1.9m/s,8级以上大风14d。本地区多西北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最大冻土层深度150cm,结冻日期一般开始于11月下旬,融冻日期一般结束于翌年三月上旬,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1.0cm,降雪日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下旬,年蒸发量最高达3390mm。干燥度由2.0逐渐增大为4.0,属干旱区。全年日,2726h,年辐照量147.8KJ/c㎡,是全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风沙侵蚀较为严重,境内干旱、大风、霜冻、暴雨干热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
水文特点
永泰城址属地区地下含水量较少,而且打水深度也要很深,而且水质也不如大部分平原城市泉水补给量主要是河谷潜流及洪水渗入,灌溉渗入和降水渗入等。
建筑格局
概述
该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希永穿冲食愿往副四面筑有半月形城,城来自门向南开,有内外二门,券形砖砌而成,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永宁门360百科门楼为重檐歇山顶。门稍偏西,形似龟首,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东南巽位城头建文魁阁、西北乾位城头建真武楼、东北方艮位设城隍庙 、西南瓮青夫依束测级核毫处里含城城门现有座简陋城楼,据考证为某影视剧组所建 )。城北有五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俯视平面酷似龟形,当地人称其为永阶财临第工曾巴帝厂因买泰龟城。
整个古城是一个"洛龟献瑞"的格局。 该城作为军事堡寨,城内街巷的走向按照"城门不相对,道路不失末止直通"的原则布局。城内由中大街、西大街、元冲东大街和岳府巷、仓房巷、东巷为代表的"三街三巷"构成"田"字形街巷布局,主次分明。南北向街道三条,中大街为主街较宽,约11米,两端联接起南门与北月城,起防御保卫的作用,成为整个古城的主要轴线;西大街、东大街束光杆较狭窄,约4-6米,东西向岳府巷、仓房巷、东巷三条小巷连接起中大街,宽约4-5米。人户小径多错口交接,通而不透,民居院落有规律的分布在道巷之妒宗王江助田试长间。
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可相给束啊什奏石杆有城门、城墙、古民居若干、甘露池、五眼泉和系中西阿超即结合的哥特式建筑的永泰小学等古迹。另外墩台、烽燧、点将台、校场、李汶将军公馆、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大佛寺、诸神阁、龙王庙、老君阁、行官殿、三官庙、玉皇阁、城隍庙、仓房、衙署、敌楼、牌坊、戏楼、增红际青很货义分免等多处建筑在文革中遭受毁灭性破坏,现仅遗迹尚存。
城墙
永泰古城城墙周长约17该干鱼适教00米(加瓮城、月城达2136米) ,墙宽约3米,高约12米,部分城墙保存原高度,节损号单落报于斯六练但雉堞已无存,城墙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取爱溶城墙是沙子与黏土夯建而成的。永泰古城明清时期由酸销春径其做种罪色款执于军事需要仅开放南门,与瓮城、城墙、护城河相结胶期脱乱合作为古城防御外部防御重要要素。在古城东、西、北三个方向筑有3个半弧形封闭的月城,南城门有虽瓮城,其内部的大城门高1杂余宣质阳于推喜3米、宽12.6价排心探策板村米、深16米;外侧的小城门高13米,宽9米,深12米。南城门也被称作整个龟城的头颅。有12个高大的马面位于城墙外侧,也称炮台,安装着12门铁铸的大炮。每门大炮有碗口粗,一米二长。后大炼钢铁时,大炮全部被熔化炼钢。城楼 4 座。 南门城头曾悬挂着重一吨多的万历大钟,口径一米二左右,也被炼钢了。
护城河
护城河环绕于古城周围,河宽约6米,深约1-2.5米,其总长为2003米。 2017年12月,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文物保护技术学院联合考古勘探发掘小组经勘探和发掘情况表明,永泰城本无全环绕的封闭性护城河,只有东西两侧的护城"防洪沟"设施,南北两端均空出一段三角地带且无护城河。据初步推测,防洪沟可能是一种干壕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南山坡下来的洪水或雨水,同时也可防止马匹践入。
永泰小学
永泰小学,位于永泰城址的中心区。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公共建筑。也是已知全国保留完好的民国时期三所小学城校之一,是中国近代初级教育的重要见证。 据《景泰县志》记载,清代永泰城曾办有义学,辛亥革命后改为红水县第二高级小学。校址原为把总府,民国2年(1913年)把总府裁撤,由红水县劝学所申请变买为第二小学校址,民国七年(1918 年),邑人李善澈主持筹款重建新校,民国12年(1923年)集资创建这处校舍。学校占地面积9543㎡,建筑面积 798 ㎡。校区坐北朝南,校门为青砖拱洞式大门,顶部有砖雕"海潮托日"。建筑分前后两院,均有月亮门相对呼应,取"蟾宫折桂"之意。 前院南北长24米,东西宽23.4米;后院南北24米,东西35.5米(均不含房舍用地)。前排一栋7间,中间为大门,门向朝南,拱形顶,门洞高3.40米,门口底宽2.5米,内宽3.8米。中排中间为月亮门,直径为2.08米通后院,后排7间礼堂。三栋教室模式相同,中式大屋顶,砖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两坡水,哥特式门窗,为中西合壁式建筑,时代风格比较明显。前院东西两面宿舍为一坡水廊房结构。3 栋教学楼次第排列,前院校门两侧和北侧一排为教室,东西两厢为教员办公室,为廊房式建筑,后院北侧建筑,其中间部分原为会议室,东西两侧为学生宿舍,2014年由于生源缺乏,这座百年小学不再办学,改为永泰城址博物馆。 1984年确立为景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城址博物馆
永泰城址博物馆位于寺滩乡永泰古城永泰小学南院,由东西中三个展厅组成。2017年11月布置成为"景泰县博物馆永泰城址分馆"。 东展厅以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松山大战为背景,生动再现了三边总督李汶、边关名将达云、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等与永泰城有关的历史人物;西展厅以永泰古城文化为背景,全面展示了永泰义学、永泰高级小学、永泰初级女子小学、永泰同乐社、古城影视等历史文化;中展厅以永泰城的创建历史为主题,真实再现了永泰城的设计创建者--明兵备副使邢云路、甘肃总兵孙仁等军政人物,以及永泰城的兵制粮饷、丝路之路过永泰等历史往事。永泰城址博物馆展厅布局科学合理、虚实相宜、图文并茂、主题鲜明,近百件文物资料真实可靠,多媒体智能语音播报系统生动再现了松山大战、万历兴边等历史事件,塑胶雕塑岳钟琪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利用沙盘工艺全新再现了永泰古城复原图。
水源
城内原有5眼井系,现存4眼水井。水井沿南城门内主街南北一字排列。水井寓意"龟城"的"五脏六腑"。5眼水井通过地下暗渠相通,连成一线,井水相汇流入城南外涝池,为城内人、畜解决了用水问题。 还有涝池共三座。一座位于南城墙外,两座位于城内北侧。城外涝池与城墙同时期修建于明代,名为"汲海" ,面积4227.4平方米,是调节城内用水的主要蓄水设施;城内涝池建于清代,2号涝池面积1652.4平方米,也称"甘露池",3号涝池面积1505.5平方米,是排洪蓄水设施。
钟鼓楼
过灯山阁40丈处,即为十字街(东面不通),矗立着一座十分醒目的四层高阁即为钟鼓楼。此阁建于永泰建城后,初为钟鼓楼,后失火被焚,于清顺治9年捐资重修,为全木结构,高4丈,八卦攒顶,飞檐斗拱,层层楼角高挑,风铃叮咚,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已不存。
新戏台
方位:玉皇阁再往北20余丈。建筑形制:一座两层戏楼,下层仍为过道,上层为戏台。 "文革"时期被破坏殆尽,现只存遗址。
观音阁
新戏楼再往北30丈许角,一两层木阁。下层为通街过道,上层起脊翘角,风铃叮咚,已不存。
大佛寺
其中北城街西以前有座大佛寺,有一尊一米多高的镏金佛,额上挂宝珠一颗,昼则转色,夜则放光。寺内还藏有三十六部佛教小乘经卷,为东汉时著名译经家安世高翻译。这些珍宝均在"文革"中被毁。
灯山阁
离牌楼往北30丈处,建筑形制:上下两层。下层为过道,上层无神像,前后各有一扇1.6丈的大窗户,里面只摆放灯架,已不存。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为硬山单坡与双坡顶的西北地区传统民居样式。 西北地区传统木构梁柱结构的夯土建筑用土坯、木材、灰瓦、草泥等作为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简朴、实用性强。多为一进院落,一明两暗的三开间正房带两小间耳房的L型三合院式布局;一层建筑为主,个别为二层;以单坡硬山屋顶为主,带前檐廊,屋顶坡度在1/3-1/14之间。屋面铺砂石,仅屋顶沿周长边铺设筒瓦一圏,木格扇门窗,开窗面积较小。
长城烽燧
永泰城址的长城烽燧一直通往"松山新边"经过的红水堡,包括烽火台、头座墩烽火台、二座墩烽火台、双墩1号、2号烽火台、官草沟烽火台、水磨沟烽火台、龙沙砚烽火台等八座烽火台。建筑形式为多实心覆斗状,台体系就地取材,黄土夯筑而成。
城外遗址
校场
(靶场)位于城东南侧,距东城墙约0.9公里。靶墙以及约10米夯土墙存于靶场遗址内,遗址无存。
老虎城遗址
位于永泰村南0.5公里,坐落于老虎山北麓之川滩地带,俗名"旧城子"。古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0米左右,门向南开。堡墙已严重坍塌,除东北角不足5米的一段残墙外,均被坪为耕地。残墙高1米左右,墙基厚约1.5米。城址周围散露西夏时期的酱釉粗瓷残片较多,也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据《皋兰县志》及《创修红水县志》记载:"再照地名老虎城向系虏地"等语云,可见这座城堡在宋元时期为党项或蒙古民族长期居住。
龙砂岘鄂伯
古遗址,年代无考,位于永泰村的龙砂岘鄂伯岘子山壑处。现为景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家坟
位于永泰村西南2.5公里煤沟子东岳家坟掌上。坟茔南依群山,北望川滩,从南向北依次为6排,比较明显的有17座坟,地面封土隐约可辨,西侧有一座墓有早期遗留的盗洞。从后来几座被盗的墓葬看,为竖穴土坑木棺葬,葬向大致为头向朝南。据《甘肃通志》记载:宁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岳钟琪祖茔在寿鹿山。《皋兰县志》记载与此完全一致。《岳氏宗谱世系图考》记述:钟琪高祖岳仲武葬于"永泰安泥井奎龙山之阳"。可见此地原名为奎龙山,后因岳家在此建立坟茔,当地人始称其"岳家坟掌"。现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初期,岳飞19世孙岳镇帮屯守永泰,岳家祖坟为其孙岳钟琪之墓,19世纪90年代被盗掘。 祖坟地的墓碑在"文革"中被砸碎作了磨刀石。
头座墩烽火台遗址
该遗址南距永泰城址2.5公里,构筑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春三月至三十六年夏六月,近处四周为大沙河。烽火台系黄土夯筑,夯层厚14-16厘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1.5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纵剖面呈梯形,顶边约长8米。顶部略有变形,基础部严重碱蚀向里凹进(也有沙河洪水冲刷的因素)。西面受风雨侵蚀残破塌落,破坏比较严重。该烽火台为明代金城(兰州)至三眼井新边(明长城)的重要烽火台之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土梁遗址
位于永泰城南1.5公里处的白土梁上,是景泰境内一处比较古老的聚落遗址。该遗址北临沙河,南近煤沟子、西近官草沟,东距老虎城约一公里。该遗址大略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出石砌基础,痕迹明显,缸、罐、碗、碟等瓷残片零星分布。该聚落址与旧城子(老虎城)有密切的联系,应为西夏或元代创建,古为蒙古族聚居地,当地人称"耗牛圈",即蒙古人养牛的地方。而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永泰城建成,遂逐步废弃。现为景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磨沟口烽火台遗址
位于永泰城址西1000米处。永泰城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未春之月迄三十六年戊申夏六月建成,原系军城,从兰州移兵"一千五百"驻守。至民国初裁撤把总,遂成民居。该烽火台为黄土夯筑,夯层厚14-17厘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米(加西面塌落土堆为15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经雨水多年冲刷,顶部残破不堪,北侧从顶而下被冲成一道陡坡,其它两面顶部也已残破。该遗址北距永泰烽火台遗址1.5公里,东距龙沙岘烽火台遗址2公里。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刘庄烽火台遗址
位于永泰村东南约2000米的沙沟西侧。该烽火台坍塌过于严重,建筑形式已无法确定,原尺寸已无法测量。台体残存为底部直径18米,高5米的土堆。该烽火台有墩院,为内挖土外堆垄而成。围院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0米,现北面土垄已因耕地取土被挖去,不见痕迹。西、南两面土垄残高1--1.5米,挖土形成的浅壕宽4米。东侧土垄自东南角向北残存10米,底部宽3米,高0.2--0.5米。烽火台残存西、南两面底部各距围院9米。该烽火台遗址西南距永泰城址约3000米,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城烽火台遗址
该遗址位于永泰城址北墙护城河外5米处,是明长城的附属设施。该烽火台为实心覆斗状,台体系就地取材,黄土夯筑而成。台体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底部东西16米,南北10米,顶部东西12.5米,南北7米,高12米。台体夯层厚0.20--0.22米。台体东壁东南角底部开始向北有30度角斜坡向上到东北角二分之一处高处转至北壁台体西北角顶部的栈道与西南角开始至东壁盘上台体西南角顶部的栈道。现栈道仅存木桩穿插的洞孔。台体西侧40米处有南北排列间隔3--6米的6座燧体,燧体已坍塌成为底部直径3--4米,高1--1.3米的馒头状土石堆。该烽火台遗址北距头座墩烽火台遗址约2000米,北距永泰古城址护城河5米。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明宇将军墓
位于永泰村南水磨沟口烽火台东北400米处,是一座清代名人墓。墓系竖穴土坑葬,地表坟堆为黄土,大致呈南北葬向。原墓北侧有青砂石打制的龟形碑座一块,长1.65米,宽1米,高0.6米。其旁平放碑头一块,圆首,正面磨光,浮雕二龙戏珠图案,比较粗糙。其后裔将碑身送县文化馆收藏。碑身高1.74米,宽0.9米,厚0.2米,碑文为正楷双钩阴刻《明威将军魏明宇墓》。该将军生平事迹不详。现为景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砂岘烽火台遗址
位于永泰村东南约2公里龙砂岘一座山顶上,距永泰城址东南约2.5公里。明代烽火台遗址。烽火台在龙砂岘一座较高的山顶上,南北两面为陡深的沟谷。烽火台为黄土夹砂石夯筑而成,夯层厚12--14厘米,四角之棱角几乎成圆弧形,现残高近7米,顶部残破不齐,东西两面有竖向冲沟。因受常年雨水侵蚀,致使烽火台工事呈南北两半开裂,基部严重酥碱向里凹进。烽火台平面呈正方形,底边东西长7.5米,南北长8米,整体略似垛形,腰腹部稍微外鼓,占地面积65平方米。龙砂岘烽火台大概与永泰城同时建造,为永泰营教场东南面(距教场约1.5公里)防御军事设施之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砂河墩烽火台遗址
位于永泰城北高涝坝东北1.5公里处的大沙河中一块高地上,明代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为黄土、砂土和块卵石混合夯筑,夯层大致为14-17厘米,不太整齐。烽火台四周坍塌,几乎堆埋了墩体一半,下面堆土高2-3米,上残留墩身2-2.5米,总体残高不足5米,下面堆土平面近似圆形,直径14米,其上残存的墩体现成不规则秃锥状。砂河墩烽火台遗址是连接双墩(南)与五座墩(北)的接转烽火台,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
1980年,由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3月29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永泰城址被国务院经国发〔2006〕19号文件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周向外300米为其保护控制地段。
遗址修复
2004 年,景泰县聘请兰州大学文保中心学者,会同气象、考古、地质等省上专家入住永泰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设计永泰古城保护规划,同时成立文物保护小组,聘任文物保护员。同时县文化部门在永泰古城核心保护区竖立界碑,县政府发布《通告》,禁止一切影响或妨碍古城保护的行为。县上还争取省文物局拨出专款,由县文化部门组织对古城护城河进行了清淤。
2011年10月6日,景泰县永泰古城护城河修复主体工程完工,古城护城河有望恢复原貌,再现往日雄风。
2012年05月25日,国家文物局通过文物保函[2012]1223号文件,发布关于永泰城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景泰县永泰城址被列入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永泰城址保护项目全面展开。 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编制完成了《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
2013年9月,永泰城址世行货款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利用世行贷款2014-2016财年备选项目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配套、历史街区保护、文化博览园建设、文物建筑抢救、名城解读、项目培训等,项目估算总投资 6250 万元。并且世界银行检查团对永泰城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3年10月17日,国家文物局通过文物保函[2013]2075号文件,发布关于永泰城址永泰学校建筑群修缮设计方案的批复。
2014年9月,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一期工程完成招投标,开始施工。
2014年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通过文物保函[2014]第2704号文件,发布关于永泰城址保护规划的批复。
2015年4月,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二期工程、防洪工程、永泰学校修缮工程均已完成公开招标,各中标单位已陆续进场施工。
2015年7月,墙体抢险加固工程项目一、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初级验收。
2016年6月3日,国家文物局经文物保函〔2016〕999号文件,公布关于国道G338线海兴至天峻公路景泰段建设工程涉及永泰城址建设控制地带选线方案的批复。
2016年10月25日,国家文物局通过文物保函〔2016〕1749号文件,发布关于永泰城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文物保护方案的批复。
2017年4月14日,国家文物局经文物保函〔2017〕773号文件,发布关于永泰城址南瓮城门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2017年4月21日,国家文物局经文物保函〔2017〕835号文件,发布关于景泰县永泰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涉及永泰城址保护范围选址的批复。
2017年11月3日,投资89万元,占地106平方米的景泰永泰城址博物馆建成并开馆布展。
2017年12月,完成墙体抢险加固工程,这是该遗址一二期工程中最大的维修项目。
2017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文物保护技术学院联合考古勘探发掘小组经勘探和发掘情况表明,永泰城本无全环绕的封闭性护城河,只有东西两侧的护城"防洪沟"设施,南北两端均空出一段三角地带且无护城河。据初步推测,防洪沟可能是一种干壕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南山坡下来的洪水或雨水,同时也可防止马匹践入。
2019年9月18日至21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到景泰县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工程、永泰学校建筑群修缮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保护法规
2019年4月26日,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经市政办发〔2019〕58号文件,公布关于成立《永泰城址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2021年7月28日,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批准,白银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9次会议表决通过,白银市首部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白银市永泰城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8月10日起正式施行。
荣誉称号
2006年,永泰城址所在地永泰村被甘肃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公布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永泰城址所在地永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
白银寿鹿山道教音乐
当地人信奉道教,所以对于道教的歌曲都已传唱,历代相传。道教的音乐曲牌十分丰富而且地域感十分浓厚,在当地的发展下形成百余种之多,在保存上也很完好,清朝初期都已木刻的形式得以保存,通过对道教音乐的传唱,白银地区作为道教音乐重要的研宄圣地之一。此派乐风稳重淳朴,伴随大量的宗教色彩,通过鼓敲吹唱的模式,形成一些列原生态的乐曲。
背鼓子舞
景泰县寺滩乡所流传的一种舞蹈名为"背鼓子舞"。早起为祭祀所跳的舞蹈形式,现今逐渐演变为庆典所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对此舞蹈形式进行记载,一般为16名青壮年男子进行舞蹈表演,表演的形式为舞蹈者一脚弯曲,另一脚在地上跳动。其特色在于舞蹈者随着鼓声所表现的动作一致。音乐背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传统的曲调,所唱内容可自由填写;另一种是针对于当天所要表达的意境,采取各式风格的曲境意味,形成不同的氛围感。舞蹈的感官感受十分雄壮有力,动作豪放为当地一大特色。
景泰拉花
在景泰县寺滩乡广泛的流传着景泰"拉花"舞蹈形式。原巩昌府安定县的一位"拉花"爱好者在明万历初年迁居至陈家瞳庄,并在当地传授"拉花"技巧,逐渐得以流传。表演形式是由16人分为8对,每人手持纸扇或手帕,伴随着笛、笙、三弦、板胡等乐器进行演奏。以"大十字""小八字"等舞步形式作为其主要队形。
景泰社火
神社火是景泰县当地的一种待遇浓重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用来和各种祭祀活动联系起来,传播面越来越广泛。神社火是参演者装扮成各类神仙以及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通过戏剧的模式进行队伍表演而得名。以这样的形式来祈福,之后的日子获得安康,由于其迷信色彩还是比较浓厚,当地政府希望通过改善其形式,来保留此项文化传统活动。其各式各样的脸谱以及道具制作十分唯美,成艺术品,再加上表演者表现力的栩栩如生,仿佛身在人家,造福万民,其优美的曲调对于听众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景泰社火对于甘肃地区的历史文化延续増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信息
交通指南
◎ 自驾车:永泰古城距离景泰县20多公里,使用导航可以准确到达目的地。
◎ 公共交通:可在兰州或白银的汽车站搭乘到景泰的班车。兰州出发约3小时车程,票价46元。白银出发约2小时车程,票价25元。到达景泰后需包车前往永泰古城,往返大概100元。
景区住宿
古城居民可以提供简单的住宿,每个床位冬季20元一晚,夏季30元。
特色美食
永泰古城有三家饭馆,做的都是当地的特色饮食。
◎ 黄焖羊肉:永泰古城的羊肉味道鲜美,这里的羊吃的是戈壁滩上的野草和发菜,喝的是祁连山冰川流下的山泉水,经过卤制后,肉质香酥,醇厚入味。
◎ 景泰酸烂肉:酸烂肉是景泰最具本地特色的美食,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酸辣适中。基本做法:将新鲜的猪肉切成薄片,用本地出产的胡麻油炝锅,依次倒入切好的肉片,加入陈醋、老酸菜、粉条、油菜叶和葱姜蒜,用酱油爆炒。
◎ 浆水面:浆水面是陕西和甘肃的特色小吃,多在夏日食用,汤底清亮,口感素淡,多以芹菜作为汤中的配菜,可以说是西域版的"朝鲜冷面"。永泰气候干燥,土地含碱过多,食用酸性的浆水面可以清热解暑。
◎ 黄米糁饭:黄米糁饭是白银和靖远一带的家常饭,以本地产的黄米为原料,糁上白面,下锅蒸煮时要不停地搅拌,当地有"若要糁饭好,三百六十搅"的说法。做好的糁饭有一定的黏性,软嫩爽口,通常配炒菜食用。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