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是一本介绍套新中国50年行政区划变迁及现状为专题的地图集来自。反映1949至1999年期间国家县、地、省3级行政区划历年的变迁,包括行政建制的设置和撤消、地名更改、区划调整、行政级别升降、机构360百科驻地迁移等内容。
- 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 作者 陈潮 主编/陈洪玲 主编
- 类别 地图
-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年10月1日
介绍
来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是一本介绍新中国50年行政区划变迁及现状为专题的地图集。反映1949199止9年期间国家县、地、省3级行政区划历年的变迁,包括行政建制的设置和撤消、地名更改、区划调整、端英急改宜手但部行政级别升降、机构驻地迁移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由序图、总图、排同阻坐负省图、统计表、地名索引五部分组成。
目录
序
前言
编辑说明
目360百科次
图例
序图组
兰零华绿轻上川变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2002)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1949.9)
全国解放区分布(1949)
总图组(含旧省区图)
全国行政区划(1949~1951)
平原省(1949~1951)
察哈尔省(1949~1951)
苏北、苏南行署区(1949~1951)
皖北、皖南行署区(1949~1951)
川东、川南、川西、JII:IL行署区
(1950~1951)
直辖市(一) (1949~1953)
沈紧苗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
旅大市长春市哈尔滨市
直辖鲁县查例进护必市(二) (1949~置真条员略再办入1953)
武汉市南吗京市西安市广州市
全国行政区划(1952--1953)
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六大行政区(1949~1953)
东北行政区(1949~1953)
北伤圆辽东省、辽西省(19硫鱼鲁助49~1953)
松江省(1949~1953)
绥远省(1949~1953)
全国行政区划(1954)
热河省(1949~1954)
西康省(1949)
西康省(1950);(1951~1954)
昌都地区(1950-1954)
全国行政区划(1955--1958激续书境析优的耐向)
全国行政区语复治星诗粒三村需带划(1959--1965)
全国行政区划(1966--1968)
全国行政区划(1969--1978)
全国行政区划(1979--1988)
全国行政区划(1989~1999)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一) (1949~1965)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二) (1966~1976)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三) (1977~1987)
全国建常怎制市的发展(四)(1988~1992)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五) (1993~1994)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六) (1995~1999)
全国建制市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地级市管县级市分布(截~_1999古织模提乱斤装举冲房年底)
全国直辖市、地级市管县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地市合并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县改县级市、市辖区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自治区、自治州分布(截~1999年底)
全国自治县、自治旗分布(截至1999年底)
省图组
北京裂市(1949~1951)
北京市(1952-1955); (1956-1957)
北京市(1958~1980)
北京市(1981~1999)
天津市(1949末用动非家神演);(1950~1953)
天津市(1954~1宪生九治屋示八毫957); (1967~1973)
天津市(1974~1999)
河北省(1949~1951)
河北省(19调践刻广充慢此52~1953); (1954~1957)
河北省(1958~1960);(1961~1964)
河北省(1965~1973);(1974~1993)
河北省(1994~1999)
山西省(1949~1951);(1952~1958)
山西省(1959~1964); (1965~1988)
山西省(1989~1999)
内蒙古自治区(1947~1949);(1950~1953)
内蒙古自治区(1954-1955);(1956~1968)
内蒙古自治区(1969~1978)
内蒙古自治区(1979~1999)
辽宁省(1954)
辽宁省(1955~1957);(1958~1968)
辽宁省(1969~1978); (1979~1983)
辽宁省(1984~1999)
吉林省(1949~1953);(1954)
吉林省(1955~1964);(1965~1968)
吉林省(1969~1978);(1979~1993)
吉林省(1994~1999)
黑龙江省(1949~1953);(1954-1961)
黑龙江省(1962~1968);(1969~1978)
黑龙江省(1979~1999)
上海市(1949~1955);(1956-1957)
上海市(1958~1959)
上海市(1960~1987)
上海市(1988~1999)
江苏省(1952~1954)
江苏省(1955~1957)
江苏省(1958~1971)
江苏省(1972~1982)
江苏省(1983~1999)
浙江省(1949);(1950~1958)
浙江省(1959~1962);(1963~1976)
浙江省(1977~1999)
安徽省(1952~1954)
安徽省(1955~1976)
安徽省(1977~1999)
福建省(1949~1958);(1959~1969)
福建省(1970~1983); (1984~1993)
福建省(1994~1999)
江西省(1949~1950); (195l~1956)
江西省(1957~1968); (1969~1976)
江西省(1977~1999)
山东省(1949)
山东省(1950~1952);(1953~1960)
山东省(1961~1964)
山东省(1965~1972);(1973~1989)
山东省(1990~1999)
河南省(1949~1951);(1952~1960)
河南省(1961~1964);(1965~1976)
河南省(1977~1999)
湖北省(1949~1953)
湖北省(1954~1960);(1961~1976)
湖北省(1977~1999)
湖南省(1949~1958)
湖南省(1959~1965); (1966~1976)
湖南省(1977~1999)
广东省(1949~1951);(1952~1954)
广东省(1955~1959)
广东省(1960~1976)
广东省(1977~1987);(1988~1992)
广东省(1993~1999)
广西省(1949~1951);(1952~1956)
广西僮族自治区(1957~1964);
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198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83~1999)
海南省(1988~1989)
海南省(1990~1999)
重庆市(1949~1951);(1952~1953)
重庆市(1997~1999)
四川省(1949)
四川省(1952~1953); (1954~1955:
四川省(1956~1961)
四川省(1962~1976)
四川省(1977~1983)
四川省(1984~1996)
四川省(1997~1999)
贵卅省(1949~1955); (1956~1958)
贵州省(1959~1976); (1977~1990)
贵州省(1991~1999)
云南省(1949~1955); (1956~1961)
云南省(1962~1976); (1977~1990)
云南省(199l~1999)
西藏地方(1949~1954)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55~1959)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60~1964)
西藏自治区(1965~1999)
陕西省(1949);(1950~1953)
陕西省(1954~1960); (1961~1976)
陕西省(1977~1999)
甘肃省(1949); (1950~1953)
甘肃省(1954~1956); (1957~1960)
甘肃省(1961~1968); (1969~1978)
甘肃省(1979~1999)
青海省(1949~1954); (1955~1960)
青海省(1961~1976); (1977~1985)
青海省(1986~1999)
宁夏省(1949~1953);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7~196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1978);
(1979~1999)
新疆省(1949~1952); (1953~19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959);
(1960~197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77~1999)
香港地区(1949~1997.6);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7~1999)
澳门地区(1949~1965);(1966~1999.11)
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12)
台湾省(1949);(1950~1981)
统计表格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分类统计表
全国行政单位统计表(1949~1999)
分省行政单位统计表(1949~1999)
旧省级行政单位统计表(1949~1954)
全国省级行政单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国省级行政中心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地级行政单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建制市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市辖区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县以上民族区域自治单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县以上行政单位旧今名称对照表(1949~1999)
附录:2000~2002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动表
地名索引组
序言
《禹贡》提出了"九州"作压革介为一种地理区域的概念,反映了战国以前人们对地域差异的朴素认识。当时将已经开发路若密识白美集的黄河、淮河和长江这"三河"流域,大致按上、中、下游划区:北为雍、冀、密候争住措地矿孔青,中为豫、兖、徐,南为梁、荆、扬。这种区划隐约还带有井田格局的影子和扩张到按八个方位定位的痕迹,这样划分的区域都是没有明确边界的"核心"区域。这种区域划分,来自正如任继愈所指出,反映出当时一种建立统一国家(天下)的愿望。死亮支位业乱延装氧不仅孔、孟、荀、墨、韩非等争论着如何建立和管理大一统国家的方案,即使是自命超脱的老、庄也设计了他们治国的蓝图。他们的思想,对后世行政区划的协调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作为一种中央政府行为,颁布行政区划,分级管理,并付诸实施,当自秦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郡县制沿袭两千余年,时断时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360百科会。它确实为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的关系,维护千看进介什害至年封建王朝统治,客临级罗士两衡频云极群发挥了历史性的功能。法举合拿副秦分56郡(后增至46郡)。汉设15州,下置郡(啊国)、县。唐设10质武突吃刘格精道(后改15道),下设州、县。宋分15路(后增至18路),下设州、抗劳卫交府、军、监及若干县。班套束斗教装元设中书省及11个行中书省,下辖路、府、州、县,为我国现行行政建制之滥觞。民国初期,沿袭省制,废州、府,存道、县。民国中期,特么括定都南京之后,废道,留省、县二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共55省、12直辖市和1地方。总之,我国历代行政区划,时繁时简,不断寻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的平衡点。其中省、县两级行政区划,相对而言,能比较综合地体现自然环境与资源配置的因额觉美临套就门饭素,适应民族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符合国情民情,所以,这两级行政区划,在我国行政区划历史上相对比较稳定,沿袭时间也比较长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部分省、县沿袭旧制,最突出的革新改制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建立了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和广西5个省级自治区、5O个自治州、15O个自治旗、县。后来是建制市和市管县的改革,建制市大批增加,有如雨后春笋,由1949年的152个迅猛增加到667个;市辖香背电汉协么区也由568个增加到749个。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设立了特别行政区。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省级间界讨并行政单位34个,其中包括4个直赵含犯吃先又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和2个守兴赶特别行政区。
从2O世纪6O年代粉计正体东真创使分委汉初开始,新中国陆续与毗邻国家签订友好边界条约或协定。先是与缅甸(1960)、尼泊尔(1961)、蒙古(1962)、巴基斯坦(1963)、阿富汗(1965),嗣后又陆续完成了与俄罗斯(1991)、老挝(1991)、哈萨克斯坦(1994)、吉尔吉斯斯坦(1996)、越南(1999)等国家的签约,基本上确定了我国陆地边界的划分和走向。自1996年开始,全国开展省区大勘界,除港、澳、台外,其余68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界线全部勘定,总长达6.24万千米,比原有统计数增加了1万多千米。原来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习惯线占77%,争议线占18%,法定线仅占5%左右。经过此次勘定的界线,比原来从1:25万地图上量算的结果,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地名大调查和地名大辞典的汇编(1999),全国县级名称编码顺序的颁布和邮政编码的普及,为行政区划的变迁沿革与制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翔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作为沿革地图,在这部图集中仍然保留现行公开版地图的习惯画法,以资比较,便于对照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