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基础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可靠性工程基础》是2011年5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践史作者是Mich知没孙ael G. Pecht。本书整合国外最新技术与管理方法,介绍了确定产品可靠性要求的原则和因素。
- 书名 可靠性工程基础
- 作者 Michael G. Pecht
- 类别 研究生本科教育>工学>机械类>工业设计
- 译者 Michael G. Pecht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内翻装说都容简介
本书面向21世纪的产品可靠性需求,从"可靠性工程是产品寿命周期中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活动的集成"这一视角,整合了国外最新的可靠来自性技术与管理方法。染娘运众渐化药剧书中回顾了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史,展望了21世纪的产品可靠性需求,详细介绍360百科了确定产品可靠性要求需考虑的原则和因素,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装配中的可靠性工程活动及其所用的技术方法,产品寿命周期中的可靠性试验设计及计划制定,以及可靠性工作程序和过程的设计与管理。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21世纪产品可靠性的需求与展望
第1章 21世纪的可靠性工程 1
1.1 质量 1
1.2 可靠性 3
1.2.1 执行预期功能的能力 3
1.2.2 指定的时间段 4
1.2.3 寿命周期条件 4
委语府领计银目山尔六希 1.3 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系统效能 5
1.3.1 性能、质量及可靠性 6
1.3.2 性能和可靠性的另一种解释 6
1.3.3 质量和可靠性的另一种解释 7
裂远兰钢台所纸丰汉也都 1.4 可靠性和系统寿命周期 7
1.5 故障后果 12
1.5.1 经济损失 12
1.5.2 公众信任的瓦解 12
1.5.3 法律责任 13
1.5.4 无形损失 14
1.6 供应商和用户 探起14
1.7 总结 14
习题 15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可靠性的概念 17
2.1 可靠度 17
2.2 概率密度函数 20
2.3 故障率 蛋粒井击23
2.3.1 求故障率的动机 24
2.3.2 故障率函数的一些特性 25
2.3.3 条件可靠度 27
2.3.4 Ba寿命/百分位寿命 28
2.3.5 预期寿命/平均故障
前时间(MTTF缩预宣直省低现二年) 29
2.3.6 故障时城显以车述加众地间随机变量的矩 29
习题 32
第3章 可靠性分析中常用的概率和寿命分布 35
3.1 离散分布 35
审随距照负决若 3.1.1 二项分布 35
3.1.2 泊松分布 39
3.1.3 其他离散分布 军目程流39
3.2 连续分布 40
3.2.显周游菜1 威布尔分布 42
3.2.2 指数分布 47
3.2.3 正态分布 51
统品言种局围危从设非 3.2.4 对数正态分布 55
3.2.5 伽玛分济布 56
3.3 概率图 58
3.4 总结 63
习题 63
第4章 系统可靠性建模 67
4.1 可靠性框图 67
4.2 串联系统 68
4.3 有冗余的产品 71
4.3.1 工作冗余 72
4.3.2 旁别径成破念天张联系统 74
4.3.3 切换并不理想的旁联系统 75
4.3.4 共享载荷的并联模型 77
4.3.5 (k,n)系统 7片做果义计燃命坚脱些班8
4.3.6 冗余配置的局限 80
4.4 复杂系统的可靠性 8湖病治计冲0
4.4.1 完全列举法 80
4.4.2 条件概率法 81
4.4.3 关联结构的概念 82
习题 85
参考文献 8应就流8
第二部分 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可靠性工程活动
第5章 产品需求与约束 89
5.1 需求的定义 89
5.2 供应链的责任 响方形科重90
5.3 需求文档 91
5.4 多角色参与需求定义的示例 93
5.5 规范 93
5.6 需求跟踪 94
5.7 总结 94
习题 94
参考文献 95
第6章 产品可靠性设计 96
6.1 产品需求和约束 96
6.2 产品寿命周期条件 97
6.3 可靠性能力 98
6.4 零部件和材料选择 98
6.5 人为因素与可靠性 99
6.6 演绎与归纳方法 100
6.7 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101
6.8 故障树分析 102
故障树分析步骤 104
6.9 失效物理 108
6.10 设计审查 110
6.11 鉴定 111
6.12 制造和装配 113
6.13 闭环反馈及根因检测 115
6.14 总结 115
习题 116
参考文献 116
第7章 概率设计、可靠度与安全系数 118
7.1 可靠性设计 118
7.2 概率设计的可靠度模型 120
7.3 概率设计与可靠度目标设计示例 121
7.4 可靠度、安全系数和变异性之间
的关系 122
7.5 随机变量的函数 124
7.6 概率设计的收益和步骤 126
习题 127
参考文献 129
第8章 寿命周期条件 130
8.1 定义寿命周期剖面 130
8.2 寿命周期事件 131
8.3 载荷及其影响 132
8.3.1 温度 134
8.3.2 湿度 134
8.3.3 振动与冲击 135
8.3.4 太阳辐射 136
8.3.5 电磁辐射 136
8.3.6 压强 137
8.3.7 化学物质 137
8.3.8 沙尘 137
8.3.9 电压 138
8.3.10 电流 138
8.3.11 人为因素 138
8.4 关于LCP开展的思考和建议 139
8.4.1 基于特殊极限的设计
(全局环境和局部环境) 139
8.4.2 基于标准的文档资料 139
8.4.3 组合载荷条件 140
8.4.4 变化量值和变化率量值 142
8.5 估计寿命周期载荷的方法 142
8.5.1 市场调研和作为数据源的
基于标准的剖面 142
8.5.2 载荷条件的实地监测 142
8.5.3 现场测试记录、服务记录和
失效记录 143
8.5.4 关于相似零件,装配体或
产品的载荷历史的数据 143
习题 143
参考文献 143
第9章 可靠性能力 144
9.1 能力成熟度模型 144
9.2 可靠性关键方法 144
9.2.1 可靠性要求和规划 145
9.2.2 培训和开发 145
9.2.3 可靠性分析 146
9.2.4 可靠性试验 146
9.2.5 供应链管理 147
9.2.6 失效数据跟踪和分析 147
9.2.7 确认与验证 147
9.2.8 可靠性改进 148
9.3 总结 148
习题 149
参考文献 149
第10章 零部件的选择与管理 151
10.1 零部件的评估过程 151
10.1.1 性能评估 152
10.1.2 质量评估 152
10.1.3 工序能力指数 152
10.1.4 平均检出质量 155
10.1.5 可靠性评估 155
10.1.6 装配评估 157
10.2 零部件管理 157
10.2.1 供应链管理 157
10.2.2 零部件变更管理 158
10.2.3 工业变更控制政策 159
10.3 风险管理 160
习题 161
参考文献 161
第11章 失效模式、机理和影响分析 162
11.1 引言 162
11.2 失效模式、机理和影响分析方法 163
11.2.1 系统定义、单元和功能 164
11.2.2 潜在失效模式 164
11.2.3 潜在失效原因 165
11.2.4 潜在失效机理 165
11.2.5 失效模型 165
11.2.6 寿命周期剖面 165
11.2.7 失效机理优先级处理 166
11.2.8 文档 168
11.3 案例分析 168
11.4 结论 170
参考文献 171
第12章 降额和升额 173
12.1 元器件额定值 173
12.1.1 最大绝对额定值 173
12.1.2 推荐工作条件 174
12.1.3 确定额定值的因素 174
12.2 降额 174
12.2.1 如何进行降额 175
12.2.2 降额方法的局限 179
12.2.3 如何确定极限 184
12.3 升额 185
12.3.1 元器件的选择与管理 186
12.3.2 升额能力评价 186
12.3.3 升额方法 187
12.3.4 持续的保证 189
12.3.5 总结 189
习题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三部分 生产和装配过程中的可靠性工程活动
第13章 过程控制与过程能力 193
13.1 过程控制系统 193
13.2 变异来源 194
13.3 控制图在问题识别上的应用 195
13.4 统计控制 196
13.5 控制图 196
13.6 对于变量的控制图 203
13.6.1 和R图 203
13.6.2 和S图 208
13.7 属性控制图 209
13.8 控制图优点 212
13.9 平均出厂质量 213
13.10 过程能力研究 214
13.11 高级控制图 218
习题 220
参考文献 224
第14章 产品筛选与老炼策略 225
14.1 老炼数据分析 225
14.2 老炼数据讨论 226
14.3 无筛选具有更高的现场可靠性 227
14.4 推荐方法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四部分 可靠性试验和验证活动的设计和计划
第15章 产品鉴定与试验 230
15.1 贯穿寿命周期的产品试验与
试验规程 230
15.2 可靠性估计 232
15.3 统计基本概念 233
15.4 正态分布的置信区间 235
15.5 比例的置信区间 237
15.6 对于成-败型试验的可靠性
估计与置信限 237
15.7 可靠度估计和指数分布的置信限 240
15.8 总结 243
习题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16章 产品加速鉴定与试验 245
16.1 鉴定指南 245
16.2 案例研究:封装系统坠落
试验鉴定 250
第五部分 可靠性工作程序和工作过程的设计和管理
第17章 分析产品失效机理和根因 263
17.1 引言 263
17.2 根因分析过程 264
17.2.1 预先规划 265
17.2.2 为分析和评价直接原因
收集数据 266
17.2.3 根因假设 267
17.2.4 证据的分析和说明 269
17.2.5 根因的识别和纠正措施 270
17.2.6 纠正措施评估 271
17.3 无故障发现 272
参考文献 276
第18章 保修分析 278
18.1 关于保修的法律实践 278
18.2 如何使用或不使用保修返回信息 279
18.3 保修策略 280
18.4 保修和可靠性 281
18.5 保修成本分析 283
18.6 简化系统特征 288
18.7 保修与可靠性管理 289
18.8 结论 290
参考文献 290
第19章 故障预测与系统健康管理 292
19.1 故障预测的概念模型 292
19.2 可靠性与故障预测 294
19.3 电子产品PHM 295
19.4 PHM的概念与方法 297
19.4.1 保险和预警装置 298
19.4.2 故障预兆的监测和推理 300
19.4.3 环境监测和损伤模型
使用条件 304
19.5 "系统系(System-of-Systems)"
PHM的实施 308
19.6 总结 309
参考文献 309
第20章 六西格玛和六西格玛设计 313
20.1 什么是六西格玛 313
20.2 为什么要采用六西格玛方法 314
20.3 六西格玛是如何实施的 314
20.3.1 六西格玛过程的步骤 315
20.3.2 六西格玛步骤总结 320
20.3.3 六西格玛未来趋势 321
20.4 六西格玛流程的优化问题 321
20.5 DFSS 324
参考文献 329
内容简介
《可靠性工程基础》详细介绍了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重点论述硬件可靠性(包括维修性)设计、试来自验、评估的基本技术。内容包括系统可靠性,可用性模型,可靠性设计,生产过程可靠性控制,可靠性、维修性试验,可靠性,维案古术成备修性评估和可靠性管理。在论述中密切结合航天系统产品研制中的可靠性问题,书中给出了大量的例题与图表,帮助读者掌握如何正确运用可靠性360百科工程的基本技法。
《可靠性工程基础》的读者对象为产品研掌广办制的设计人员以及各类工形是到威迫饭百古洋制沿程技术人员。《可靠性工程基础》也可作其社由核为各类工科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走升点进掉李看它水论
1.1 基本概念
1.1.1 可靠性
过发呀知找杨盟普倍 1.1.2 维修性
1.1.3 可用性
1.1.4 保障性
1.1.5 安全性
1.1.6 关于其他指标的讨论
1.2 广义可靠性定量指标体系
1.2.1 可靠性指标
1.2.2 维修性指标
1.2.3 可否二征随起用性指标
1.2.4 贮存寿命指标
1.3 可靠性工程简述
1.3.1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环节
1征方粉善石含通.3.2 可靠性工程诸环节的关系
第2章 系统可靠性、可用性模型
2.1 不可修系究细车候夫划联程统可靠性模型
2.1.石愿双院弦打1 系统可靠性框图
2.1.2 典型系统可靠性模型
2.1.3 一般系统可靠性模型
2.1.4 具有多功能单元的系统可靠性模型
2.2 可修系统可用性模型
2.2.1 系统可用性模型建立要素
2.2.2 挥盟序马尔可夫过程基本概念
2.2.3 典型系统可用性模型
第3章 可靠性、维修性设计
切款适时级图四3.1 可靠性指标论证与分配
3.1.1 可靠性指标论证
3.1.2 可靠性指标分配
较两星织细探几必外的 3.1.3 维修性指标分配
3.2 预防性设计
3.2.1 可靠钱快线性预计
3.2.2 维修性预计
3破视切践纪天.2.3 FMEA(FMECA)
3.2.4 FTA
3.3 基础性设计
3.3.1 原材料与元器件的选用
3.3.2 系统简化设计
3.3.3 耐环境设古计
3.4 裕度设计
3.4.1 降委危若额设计
3.4.2 强派矛测度裕度的概率设计
3.4.3 强度裕度概率设计方法的推广
3.5 边缘性能设计
3.5.1 最坏情况分析法
3.5.2 矩法(概率法)
3.6 冗余设计
3.6.1 冗余设计的一般考虑
3.6.2 冗余设计方法
3.7 人机设计
3.7.1 信息显示设计
3.7.2 控制或操纵机构设计
3.7.3 操作环境条件设计
3.8 非工作状态下贮存期控制设计
3.8.1 贮存期与贮存可靠性
3.8.2 贮存可靠性设计
3.9 维修性设计
3.9.1 硬件维修性设计
3.9.2 基本维修策略
第4章生产过程可靠性控制225
4.1设计符合性控制225
4.2工艺可靠性控制226
4.3筛选与老炼227
4.3.1筛选的一般方法227
4.3.2环境应力筛选228
4.4可靠性验收231
4.4.1可靠性验收的目的与特点231
4.4.2可靠性验收抽样方案231
第5章可靠性、维修性试验234
5.1可靠性试验234
5.1.1可靠性试验的意义与分类234
5.1.2可靠性增长试验235
5.1.3可靠性验证试验264
5.1.4关于非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的讨论293
5.2维修性试验295
5.2.1维修性试验的意义、分类、特点295
5.2.2维修性验证试验抽样方案296
第6章可靠性、维修性评估305
6.1数据收集与处理305
6.1.1可靠性数据305
6.1.2维修性数据307
6.2可靠性评估308
6.2.1不变母体情形下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308
6.2.2变动母体情形下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330
6.2.3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338
6.2.4性能可靠性评估346
6.2.5贮存期评估352
6.3维修性评估362
6.3.1平均修复时间评估362
6.3.2可用性评估363
第7章可靠性管理366
7.1可靠性管理概念及意义366
7.2可靠性管理的基本环节367
7.2.1可靠性保障体系367
7.2.2可靠性大纲369
7.2.3可靠性工作计划369
7.2.4元器件、原材料管理370
7.2.5可靠性设计评审371
7.2.6故障报告、分析纠正措施系统(FRACAS)372
7.2.7数据管理374
7.2.8技术状态管理375
7.2.9标准与规范管理376
7.2.10教育与培训管理376
7.3可靠性管理的实施方针377
7.3.1倍可靠、半维修377
7.3.2早期投入、预防为主377
7.3.3避免"两张皮"377
7.3.4计算总账378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