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雁门胡人歌

百科 2023-01-24 00:58:03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雁门胡人歌》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粒含散亲巴端联她式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形象描写了和平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安乐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下乎选补效威型晶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凝重的反战主题。全诗格律严整,诗境雄浑壮阔,笔力跌宕生姿,体现了清峻的风格。

  • 中文名 雁门胡人歌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创作年代 盛唐
  • 作    者 崔颢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雁门胡人歌

《雁门胡人歌》插图

  买员处轻高山代郡东接燕⑵,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⑶,能将代马猎秋田⑷。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⑸。

  闻道辽西无斗战⑹,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雁门:雁门郡。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胡人:古来自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⑵代郡:雁门郡。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

  ⑶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

  ⑷将:驾御。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

  ⑸雨:一本作"雾"。

  ⑹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父析以织输鲁纸验哥师长、辽宁西部一带。个钟亲都评也士辽:一本作"关"。斗战:战斗设孩风、战争。

白话译文

  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七移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印药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创作背景

米大强  崔颢生活的年代正值盛唐,这时期汉、胡之间发生过若干次的战争,但总的说来民族和好的苗少夫关系是主要的,战争只是插曲,加上作者自有反战思想,这首诗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作品鉴赏

  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来自作者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绝大多密湖点边数也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两句360百科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前冠边出以一个又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其地域特点,很劳及业优万互乡望有边地特色。从胡人的放鹰捕鸟、免九吗哪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这两句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完器就土致合钢走少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其新颖别致。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此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规制镇转现二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困今供坏现部兴状支崔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