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高脚狮

百科 2023-02-03 16:41:55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余限万异脚狮,又名高挑狮。相传起放众封侵他扬婷欢银源于明末清初,电白县城武馆师傅马德良,从高耸于官庙屋脊的琉璃小狮子形象获得灵感所始创。来自现主要分布于茂名市电360百科白县电城镇北街和南坝楼式影切使根阁村。

高脚狮是广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在广东流行的传统南狮的技术形态主要够审将随虽输有两种,一种是矮脚狮技今效术,即全国流行的高桩狮技术,起源于珠江三角洲,并流区握行于珠江三角洲。另一种是除便脸脸图高脚狮(又称扭头狮)技术,流行于也损条传广东的粤西地区的阳江市,茂名市和湛江市。(怀规市十精特别是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的高脚狮最有历史代表,被誉为"中国高脚波斯须城猫")。

  • 中文名称 高脚狮
  • 类型 舞蹈
  • 发源地 广东
  • 含义 传统民俗舞蹈

简介

  在木故兴国广东流行的传统南狮的技术形态主来自要有两种,一种是矮脚狮技术,即全国流行的高桩狮技术,起源于珠江三角洲,并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另一种是高脚狮(又称扭头狮)技术,流行于广东的粤西地区的阳江市,茂名市和湛江市。矮脚狮在粤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与矮脚狮相比,其发展规模及传播区域都是略逊一筹。

特点

  高脚狮的狮身比一般狮长,南狮矮脚狮的狮身为2.3至3.0 m,而高脚狮的狮身为3.5至.0m,狮头也比一般南狮大一些,舞狮时由于狮身较长,狮尾需2或3人表演,一般是用小孩子来表演狮尾,因狮尾和首尾配合的技术要求不高。由于真的狮子是4只脚,而高脚狮有6~8只脚,因此,有人称高脚狮为"蜈蚣狮"或"龙狮"。360百科据当地的一些拳师说,之所以称"高脚狮",是因为与矮脚狮益级装立成具思相比,矮脚狮的舞动技术大多数是狮头靠支撑在舞狮者的肩部,舞狮者用腰和步法完成动作为主,少用双手高举狮头舞动,因此,从外形上看,矮脚狮看起来狮的颈部和腿部较矮些。

  高脚狮又叫"扭头狮",意思是狮子在舞动时狮头的舞动幅度较大,指食杆弦阿狮头成8字形舞动,舞狮者始终靠双手高举狮头,用手臂的力将狮头舞动,狮头的舞动动作比矮脚狮要大,从而使狮子在外观上看,颈部和腿部都显得高一些,因而称"高脚狮"。舞高脚狮要比舞矮脚狮更耗体力,一般舞动2 min就需换人,而矮脚狮不需换人,这是高脚狮与矮脚狮的最大不同。(2)鼓点和舞法不同

  首先是鼓调不一样,高脚狮的鼓调变化多样,有擂鼓,二至六鼓头,四鼓加一,五鼓加一和六鼓加一等9种敲击法,与矮脚狮的鼓调数量差不多;矮脚狮的鼓调一般有擂鼓,高架鼓(2种方法),中架下架鼓(2种方法),七星鼓(2种方法),惊疑鼓点,戏水鼓点。但两者除了擂鼓,四鼓打法相同以外,其他敲击法差别较大。

  其次,狮头的舞法差别也较大,比如高脚狮中的擂鼓,其舞狮技法治突杀叫"舞花",即舞花时狮头成8字形舞动;矮脚狮的舞法却是直接上举狮头向前扣,并向后连续退步。高脚狮技术中,从一种动作转变到另一种动作一般都要舞花1次或3次,然后再转预围小吸伟林换;而矮脚狮转换动作时,随鼓点直接转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舞狮技术。在舞狮步型和步法上,高脚狮的主要步型以弓步、督孩需情各说马步、虚步、仆步、跪步和独立步为主,步法以跳步,上步为主;矮脚狮的步法比高脚狮多一个麒麟步。高脚狮与矮脚狮的技术形态差异虽红严括资及强常盾然较大,但它们之间又有相同点,如有部分的舞法和鼓点相同,图阵的意义相同,舞狮驱邪,图吉祥及采青助兴的意义也相同。与高脚狮配合的武术流派也有其独特性,以粤西武术流行的是洪拳中的上五大形拳(龙形拳,蛇形拳,虎形拳,布虽对豹形拳和鹤形拳)及后五大形拳(狮形拳,象形拳,马形拳,猴形拳和彪形拳)为主,有些舞狮图阵必须要有相应的武术套路才能采青。

  (3)对传统图阵要求不同

  舞狮图阵是指借助一定器材而摆设的舞狮方法布局。是由屋主(邀请人)根据自身的目的意图,结合传统舞狮意义,原先所设定的舞狮布局庆吸裂杨正武叫次(包括舞狮技巧及行走路线)的一种采青方式。按照当地的习俗,一般的图阵都有相对固定的,公认的设置及采青技巧,并表示一定的寓意。比如在粤西民间广为流传的"舞狮图式一百零八"的一本小册子里,就收集了部分当地的传统舞狮图阵的采青方法。高脚狮对舞狮图阵的要求从稳板火施左较高,不同的图阵所需的舞狮技巧及配套的武术不同。观看狮子采青祝贺,犹如观赏一场悦目的地叶督低约神、人、动物亲密无间的戏剧;观看狮子破阵采青,犹如亲临动物之间生死搏斗的现场,惊心动魄。

  首先,粤西舞狮图阵的多样性及寓意性,趣味性对观众极具吸引力。舞狮图阵的布局隐含着很强的逻辑规律,哲理和技巧,其中包含着很多当地习俗和各种自然规律常识和历史典故,其采青逻辑性强,与"三佛",童子戏的演法技巧的紧密配合给人一种惟妙惟肖的感观视觉,令人叹为观止。

  发展现状

  高脚狮是粤西舞模影护杆最掉只狮技术的主流。从2003年开始,为参加省的舞狮比答剧修般抓因吧升赛,茂名市重新组织当地舞狮比赛,只设有高桩狮,即矮脚狮队参赛项目,结果参赛队伍较少,只有当地的一些企业单位和武术学校组队参赛,而在2007年举办的传统舞狮比赛中,增设了高脚狮,有23支高脚狮队参加比赛,比矮脚狮队多17队。这说明,粤西高脚狮发展比矮脚狮好。据了解,1985年茂名市曾举重语八名燃独亚操句算充办过舞狮比赛,来自各镇的30个醒狮队参加,当时除了茂名石化公司的醒狮队有一队北狮参加表演外,其余都是高脚狮。可见,高脚狮是粤西地区传统舞狮运动的主流。

  2000年以前,该地区很少举办舞龙舞狮比赛,但舞狮活动在当地都很活跃,比如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在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都组织一次新年舞狮进城贺岁采青活动,有来自各市各区镇精选的30堂狮队参加,各区各街道人群水泄不通,热闹非凡。在这些队伍中,除了来自市区的个别单位组织的几个矮脚狮队外,来自乡村的醒狮队,全都是高脚狮狮队。粤西的阳江、茂名和湛江3个地级市,占地面积近4.6万km2(与珠江三角洲的面积相当),总人口达1 434万,有34 221条自然村。那里的农村节日较多,除了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和春节外,每村每年都有1至2个特别隆重的"年例"节(根据不同村庄习俗,年例日期也不相同),每逢节日都有舞狮表演以助兴.从阳江、茂名和湛江三地的武术协会了解到,粤西共有狮队1 630多堂,其中高脚狮占90%,可以说高脚狮遍布粤西地区城乡。

  电白高脚狮舞

  2015年09月17日 17:47

  来源:湛江新闻网

  有"中国波斯猫"之称的"高脚狮",至今有360多年历史,源自粤西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高脚狮"是南狮表演的一个类别。

  "高脚狮子舞"是电白县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是广东省独一无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已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舞法既有传统南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8种神态,通过醒狮出洞、觅食、采青、休憩等动作,借助鼓乐的渲染,带给观众喜庆的感官享受。同时又有高脚狮自身跌扑、翻滚、跳跃的独特神韵。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人狮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粤西"高脚狮"舞进"中国奥运狮文化节"(图)

  2008-04-16 22:3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 网友评论0条点击查看

  中新网南海4月16日电 题 粤西高脚狮舞进"中国奥运狮文化节"

  作者:孙建驹 曾令华

  有"中国波斯猫"之称的"高脚狮"源自粤西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作为南狮表演的一个类别,目前它正在受到国内龙狮界的广泛关注。记者今日从南海龙狮协会获悉,"高脚狮"将舞进五·一期间在广东南海举行的"中国奥运狮文化节"。

  位于广东西部的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面向浩瀚南海。据介绍,明末清初,作为电白县城的电城镇武馆林立,民皆尚武,城中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名声在外。

  电白县文化站邵站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古时的电城内有四条大街,分别称为北街、东街、西街、南街。有一年瘟疫流行,灾后人们为了庆祝灾难消除及"神诞",城内决定分别由四街各出一个自创的节目,同台演出,一较高低。

  东街演"凤凰",南街演"鳌鱼舞",西街表演"人龙舞"。唯有北街迟迟未报节目,这可急坏了"健园"武馆的当家人。随着演出日期逼近,"健园"馆主冥思苦想。一日,馆主看见一座官庙的屋顶上立着两个琉璃瓦制成的小狮子,于是灵机一动。如果在南狮的脚下加上一根竹竿来舞动岂不更有意思",演出当天,这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脚狮"果然一炮而红,从此在当地流行开来。

  在粤西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记者看到高脚狮与一般的南狮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只是狮头比传统南狮略小,在海外表演时被称为"中国波斯猫"。不相同的是高脚狮有4只长脚,高脚狮子头和狮子尾各有一根竹杆连接,这是一般南狮没有的。

  舞法既有传统南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8种神态,又有高脚狮跌扑、翻滚、跳跃的独特神韵。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如今,有360多年历史的高脚狮成为了电白县电城镇庆典、大型节庆活动和文艺表演不可缺少的项目。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独门"高脚狮"舞出新花样
金羊网 2008-02-25 14:28:57

  岭南文化三人行·高脚狮

  本报记者 林福益 通讯员 李华斌 摄影报道

  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使一种具有36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电白的'高脚狮'始创于明末清初,但它真正得到发展,却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本月18日上午,电白县


文广新局局长潘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脚狮舞",广东仅电白有,电白仅电城镇有,电城镇仅楼阁村有。长期以来,它只是当地村民在喜庆、年例等活动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文革时期更一度遭禁演,直至1980年才恢复演出。而近年来经过县文化部门的挖掘、保护、扶持,高脚狮的名声打响了、还被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出场景

  没有场地,只能在村主任家里的空地排练

  广东仅电白有电白仅电城镇有电城镇仅楼阁村有,外国人称其为"中国的高脚波斯猫"……

  南狮脚下加竹竿 新奇狮舞一炮红

  18日下午,电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育平、县文广新副局长刘海宏亲自带着记者找到了楼阁村,见到了电城高脚狮舞的"掌门人"---镇文化站长邵淑铿、楼阁村"高狮演出队"的队长谢景文。

  "狮舞为什么要用高脚,它的发端有什么掌故?"记者问邵站长。

  据邵淑铿说,明末清初,作为电白县城的电城镇武馆林立,民皆尚武,其中有一间"健园"武馆比较有名。城内共有四条大街,分别称为北街、东街、西街、南街。有一年,瘟疫流行,还死了不少人。待瘟疫结束后,人们为了庆祝灾难消除及"神诞",主管部门决定分别由四街各出一个自创的节目,同台演出,一较高低。"当时,东街演'凤凰',因其面向东方,取'丹凤朝阳'之意;南街靠海,于是决定演出'鳌鱼舞';而西街因地处平原,便报上了'人龙舞'的节目。北街呢,最初报了狮舞,因北街靠近大公岭,而狮为山中之王,但狮舞太普通了,缺少特色,这可急坏了'健园'武馆的当家人。"邵站长说,演出日期逼近,"健园"馆主某日来到街上,冥思苦想。无意中他忽然看见街边一处官庙的屋顶上,立着两个琉璃瓦制成的小狮子,馆主灵机一动:"如果在南狮的脚下加上一根竹竿,不用人撑持,而改为手拿竹竿来舞动,是不是更有意思?"他急急回到馆里,找来扎狮艺人,制作起来。

  演出当天,这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脚狮舞"果然一炮而红,并从此流行开来。

  两头狮子变六头 改动背后有故事

  "最初的高脚狮舞只有'两头(只)',每只两个人,共四人,加一个狮引;那时的狮头比较大个,也比较重,一般有10来公斤,舞起来比较吃力。现在我们把它改了,也发展了它的内容,变为'六头',人数增加到36人,狮头也轻了,大约只有5公斤左右,这样舞起来就没有那么费力了。"邵淑铿说。每次出场都要30多人,邵站长说,这是很有必要的:"六头狮子,每头要两个人舞动,就是12人;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中途要换人,于是要有12个'替补队员';每队有八个旗手,1-2个狮引,2-4个锣鼓手。算起来,36个队员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改动的背后也有"故事"。邵淑铿说---

  "1986年,省里在广州东方乐园举办'首届民间欢乐节',规定每队只演10分钟,且中途不得换人。"邵站长当时作为电白县"高狮演出队"的编导,知道如果不把狮头的重量减轻,队员恐怕吃不消,"我们通过改进竹片的制法和选用现代的纸品,还有狮竿的物料,把狮头的重量减下来了。"

  "此外,当时我看到其他的民间艺术队人数多,场面很热闹,而我们的高狮队只有两头,就显得比较冷清,心想如果增加高狮的头数,演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1987年便改为四头,这一年还新增加了一种角色---旗手;2006年,增加到六头;今年我们还打算再增加两头,变成八头。"

  旗手布阵放烟幕 舞狮如同木偶戏

  不仅阵容扩大了,演出的内涵也变化了。"我们现在的演出,不但有烟幕、有造型,而且越来越带有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呈现木偶戏的效果。"邵淑铿得意地告诉记者。

  他说,作为南狮的分支,高脚狮舞以往的演出跟传统的南狮"差不多",都是模仿狮子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比如从醒狮出洞、觅食、采青、休憩等等,借助鼓乐的渲染,带给观众喜庆的感官享受。"现在我们改进了许多。演出开始,先施放烟幕,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然后是旗手出场,八个旗手从两边走将出来,八面旗帜垂放连接,刚好组成一个前台,遮住观众的视线,最后是六头高脚狮分两边腾空而出,这时观众只看到狮子,却看不到舞狮者,跟看木偶戏差不多。整个演出大概只需10分钟,这时,旗手散开,观众才看清狮子头下面的演员!这些,都是传统的高脚狮舞所没有的!"

  在电城,高脚狮舞演出一般都是在逢年过节、年例、政府邀请、企业庆典等时候。"靠高脚狮是赚不了钱的,我们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不让这项祖宗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失传!"演出队的负责人谢景文坦率地对记者说。

  女孩也舞高脚狮 不怕失传忧经费

  "楼阁高脚狮不会失传!"谢景文很有把握地说,"演出队虽然只有30多个人,但发烧友却很多,特别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也爱玩这个,以前甚至也有女孩子舞高脚狮。"

  据悉,按照规划,今年该县将成立高脚狮舞活动专项基金会,计划筹集不少于3万元作为固定资金,准备在社会上和学校里举办高脚狮培训班,存储后备力量;明年还计划在学校里教学生跳高脚狮舞,在小学就组建高脚狮舞舞蹈队。

  既然如此受欢迎,为何全广东只在楼阁村才有一支高脚狮队?谢景文承认:"这可能跟我的观念有关系。我一直都觉得高脚狮舞应该先教给村子里的孩子们,以期后继有人。现在我的观念变了,只要有人肯来学,我都会教他们,包括外国人。外国人很喜欢我们的高脚狮舞,称为'中国的高脚波斯猫'。"

  谢景文仍有隐忧:"现在高脚狮舞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资金,第二是没有活动场地。"

  采访是在村主任家里进行的,高狮演出队的所有道具都存放在这栋3层私人楼房的一个房间里,平时的排练也都必须借助楼前一小块空地,有时还要占用旁边的小学操场。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今年内建设一栋楼阁村文化大楼",老谢说。

  (编辑:志彬)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