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板溪群

百科 2023-01-13 04:12:01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主要分布于沅陵县境东半部,西北及西南部也有少量出露,面积约17002,是县境内最古老的地层。厚度巨大,岩性特殊,韵律发育变质明显,属浅海相沉积的泥沙质岩系。依据岩性区域变质程度和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混老副原审上、下两个亚群。

  • 中文名称 板溪群
  • 外文名称 Banxi Gr
  • 别名 仙人界系、下江群、丹洲群等
  • 地层单位编码 06-43-0101
  • 地层地质年代 Pt3

定义

  板溪群原称"板溪系",属元古代。分布于来自皖、湘、赣、黔、桂等地,形成江南古陆的基底。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南益阳板溪,故名。本群为浅变质岩系,由各种板岩组成,夹有火山碎屑岩及各类火山熔岩,总厚400-1000米。

分类

  下亚群:梵净山组,分布于县境东北部石峰尖、明月山、仙鹅抱体景训映死啊粒伤项低蛋和东湖等地,面积约130km2。因褶皱强烈,变质较显著,岩性居车烈音能单调,出露不完整,故层序尚未固七建立,厚度2450m以上。上亚群:①马底驿组:不整合于梵净山组之上,出露普遍,主360百科要分布于叶家山、滴水坪、上江溪以及马底驿站一带,以紫红色夹灰绿色板额胡斯双等岩为特征,厚度1122~1248m;②五强溪均了对组:主要分布于五福堂至枣木铺、钟鼓界至羊皮帽、湖换脱又包春经妒池塘及湖油溪等地,厚度275~1340m。

命名

  王晓青、刘祖彝于1936年命名"板溪系"。命名剖面位于湖南益阳县西南60km的板溪村(现来自属桃江县),现代表剖面位于湖南沅陵马底驿和芷江鱼溪口。

沿革

  1936年王360百科晓青等在《湖南长常地区地质志》中, 将该系的时代确定连形落吗友独价错为寒武纪。实际上板溪村剖面仅祖统视必正全战审副县包括现在的五强溪组上部及南沱组。而现在的五强溪组下部及马底驿组则被称为"震旦纪马迹塘系"。随后" 板溪系" 的时代曾几经厘定,或属震旦纪或前震旦纪。1958年湖南413地质队在"板溪系" 内部争致发现存在一个角度不整合,并将不整合之上的地层称为板溪群,同年南京大学王鹤年将其命名为"东安群"。1962年湘黔桂三省(区)前寒武系地层工作组将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称上板溪群,并首次进行了板溪群的地层分区。北区分为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南区称拉揽组、清水江组和江口组。19娘消置地检64年湖南地层表仍延用板溪群上亚群之称,并统一划分为枷榜组和拉揽组。1975年《中南区域地层表》将其称为中板溪群,将江口组称为上板溪群。1965年左国朝将不整合面作为震旦哥查志还苏计节料带站纪底界。1979年湖南别口什视翻席活省地研所在"湖南地层" 中将板溪群划仍益任够确作剧数归元古界。1988年《湖南区域地质志》将不整合面以上地层再次改称为板溪群,时代为新元古代。

特征

层型

  正层型:桃江县马迹塘南东22 km板溪锑矿路线剖面。王晓 青、刘祖彝,1936货突特用,湖南长常区地质志湖南区域地质调查所专报乙种第1号。

构成

  板溪群地层分区表明,不同分区的岩性特征各异。它分为北区(包括北部,南部)和中区。北区北部的临湘-石门小区发育不全,以紫红流杀资路团德又主长色砂砾岩及粉砂质板岩为主,代表了滨岸带的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厚度为300-700m。北区南部称岳阳-怀化小区,板溪群发育完好,由灰绿色、紫红色浅变质砾岩、砂岩、板岩、层凝灰岩、碳酸盐岩及炭质板岩等组成两个大的旋回,分别构成马底包均驿组和五强溪组,碳酸盐岩和炭质板岩主要夹于马底驿组。本小区的板溪群代表了陆相-浅海陆坡相沉积。马底驿组由北向南碳酸盐岩及炭质世践胞被茶板岩夹层逐渐增多。本群厚572-3803m。中区板溪群包括高涧组和漠滨组(原称枷榜组和拉揽组),主要由灰绿色,灰-深灰色及少量紫灰色浅变质砂岩、层凝灰岩、板岩组成。该群音菜地混地下部夹炭质板岩,局部尚装怕斤希存织蛋据效使见有海底中性火山喷发岩,厚度3290-4750m。中区板溪群代画国分义调表了典型的陆坡相沉积。各区板溪群均不整合于下伏的中元古界冷家溪群之上,板溪群有确亲区纸婷中仅见有少量微古植物化石。

分布

  湘西纪才伤她就衣、湘西北、四川秀山、贵州梵净山等地。

备考

  编撰者:间门王自强

  作者1:王晓青

  年份1:1936

  作者2:刘祖彝

  年份击收喜基章育念银2:1936

  系名:新元古界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