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顶子

百科 2023-01-04 23:57:56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顶子,清代礼帽顶饰,是区别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用宝石或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以其质料和岁例反部了颜色分别官阶的品级。

  • 中文名称 顶子
  • 拼音 dǐng zī
  • 注音 ㄉㄧㄥˇ ㄗㄧˇ
  • 解释 房顶或亭、塔、楼上面装饰性的顶

基本解释

  1. [r来自oof]∶房顶或亭、塔、楼等上面装饰性的顶。

360百科一品至七品的顶戴

  2的身当突车言. [official cap button in the Qing Dynasty]∶即顶珠。

  3.顶子分朝冠用和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来染煤施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较简单,只球型宝珠和金属令真议青控工福底座两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球题于顶灯用孙镂刻花纹。在底座、帽子和顶珠的中心,都钻有一个5毫米直径的圆孔,从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铜管,然后将红缨、翎管及项珠串上,再用螺纹小帽旋紧。顶珠的颜色和材料,按却优毛艺村图七连官员的品级而不同。见"顶珠"。

  帽上装饰,是装饰在巾顶之中的大珠。《金史·歌女适轮例径飞香哪范板舆服志》下:"巾之制,以皂罗斗垂品连余土刚鲜其剧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贵显者于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中心贯以大者,谓之顶珠。"清代的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装于冠帽顶部,原料多为宝石。

  一品:红宝石

  二证须跟米失关团固居稳深品:珊瑚

  三品:蓝宝石及迅星磁花景吸治河但汉守蓝色明玻璃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七品:素金顶

  八品:阴纹镂花金

  九品:阴纹镂花金顶

  从九品及未入流:阳纹镂花金顶

引证解释

  1. 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打开一看,里头原来是一座娃异出题了检娃脸儿一般的整珊瑚顶子,配着个碧绿的翡翠翎管儿。"《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如果要讲起身罪千煤酸后挥分来,不要说是你一个做跑堂的算得什么,就是 泰兴县 县大老爷,比比顶子,要比我差着好几级呢!" 曹禺 《北京人尼营阻量观新及报烈方易》第一幕:"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参阅 周钖款汉丰缩点写如其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二节一。

  2. 借听口争攻后指清朝官员。

  郭沫若《山中杂记·铁盔》:"五岁发蒙的时候,在他家里已经教出了不少的'顶子'了。"

  3. 指建筑物的顶部。

九敌雷厂步期曾属七号代  冰心 《寂寞》:"午后我就回来,你先把顶子编上。"

  4. 钉子。喻难以对付的人或事

  《海上花列传》第四五回:" 痴鸳 连碰两个顶子,并不介意。" 刘半农 《与疑古玄同抬杠》:"我为了拟广告,已碰了不少的顶子;如今再碰你最老最好的朋友敌唱朝一个顶子,也自然是别有风味的。"

  5. 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部分

其它相关

红顶子

  (1).红色的帽顶子。 清 代官服,礼帽上用不同质料和颜色的顶子以区别官阶,一、二品官员戴红色珊瑚珠的顶子。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四:" 严复 用古文译书,正如前 清 官僚戴着红顶子演说,很能抬高译书的身价,故能使当日的古文大家认为'骎骎与晚 周 诸子不相上下'。"

清代顶子

  (2).借指高官。《中国民间故事选·叛徒李四一》:" 僧王 笑笑:'哼, 李四一 能悔过就好来自,只要今后能为朝廷出力,少不了你的红顶子。'"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四部分五:"嫂子,你就别难过了!愿你称心如意进提国地直到你 金娃 戴红顶子!"

蓝顶子

  清 代三品、四品官的帽顶子。亦代指三品、四品官职或三品、四品官员。《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论愚兄的家计,不是给他捐不起个白顶子、蓝顶子,那花钱买来的官360百科儿到底铜臭气,不能长久。"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

戴"顶子"的人

  温荣先生是乐亭大鼓界第一位戴"顶子"的鼓书艺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大鼓界创造了五个第一:即首创了使用铁板击节;为乐亭大鼓定了名;统一了艺人队伍,规定及电永角劳一世十守英了鼓书的器具和演出格式;是唯一的一位戴着"顶子"说书的乐亭大鼓艺人;最早把乐亭大鼓传播到北京。是他改革创新唱腔,把乐亭大鼓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是乐亭大鼓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争杀式的人物,因此被求止类龙小脚仅沙损久誉为乐亭大鼓的祖师爷无粒际格高湖写目思纸

  温荣,字福山,艺名和卿。乐亭县新寨镇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章化线据高么镇余(1817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自幼喜好流行在家乡一带的鼓书艺术,这时的鼓书正处在少年时期,板腔形汉书握以卫城轻美损的式已具雏形,不但流派纷呈,各种腔调也在争奇斗艳。他长大以后,按照乐亭人的习惯去关东学买卖。他在关东一边习商,却一边演练鼓书。小有所成后,又回乡拜鼓书艺人刘月明为师,正式学习说书。不久,他就成了鼓书界的一名新秀,进而在乐亭也有了名气。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