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文章正文

铜鬲

百科 2023-02-20 09:22:38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铜鬲,196批考买富永失3年在西宁市大堡子乡鲍家寨西山根出土青铜容器。该文物可能属卡约文化时期,是迄今为止青海境内青铜器时代诸文化中发现的惟一一件较大型的青铜容器。

  • 中文名称 铜鬲
  • 建渠 1963
  • 地出土 西宁市大堡子乡鲍家寨西山根
  • 通高 15.4厘米

简介

  古代文物。1963年修建水渠时在西宁市大堡子乡鲍家寨西山根出土。青铜铸造,移口、短颈、深腹、分裆袋来自状锥足,通高15.4厘米,口径11.8染增厘米。口部附有一对半圆环耳,颈部饰3道弦纹,腹部饰双道人字形纹。其形制、纹饰与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的商代铜鬲近似360百科。出土地点是一处卡约文化墓地,可能属卡约文化时期,是迄今为止青海境内青铜器时代诸文化中发现的惟一一件较大型的青铜容器。

典籍

  铜鬲是古代顾白研源当板日言煮饭用的炊器。《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鼎空足曰鬲"。苏林注:"鬲到表重标许责,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鬲的形状多半是腹圆、侈口、下有三足,其足上肥下削,中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鬲,这种陶鬲,是商周铜鬲的前身。铜鬲中,们兴距龙备你有一种鬲有两耳的,类似鼎。周代有附耳(耳从旁上出)的鬲。一般鬲多半高13-18厘米左右,故宫博物院凯游任压号额藏"师趛鬲",通高至50.3厘米,是所见最大的鬲了。铜鬲由商周团式额袁至春秋都有,汉器仅有"公主家鬲",存铭文,未见器形。无耳的鬲约系商代初期之器,这时期也有有耳的鬲,器多半厚重,上雕饕餮纹。周初鬲多厚唇短足,足中空,铭文常铸在口圈上,直竖的耳发展为附耳的形态。春秋的鬲,安徽寿县蔡侯墓所出,无耳无花纹,铜质较薄,一组有八个鬲,附有铜匕。鬲款足中空波粉坏乙是为了容易煮熟食物,它应该形科的子轴降是煮黍、稷或烹鱼肉的用具。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晴空网Copyright @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8056号 帝国CMS强力驱动 站长微信:88888888 统计代码